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借”出美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燕

  这里所谈的“借”,实则“借光”,是指利用知名度较高的各种艺术形象及古今名人,对之进行另一番想象、引申,创造出新的形象或生活画面的构思方法。“借”的因素丰富多彩,甚至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人名、地名、一种形式、一个事物,均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就是它的巧妙之处。下面就和同学们一一道来:
  
  一、借用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一切知名度较高的、为人们所熟知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建立起丰满的形象,有自身的经历、性格,因而可以成为作文现成的材料。比如设想阿Q生活在今天,他会是什么样子,在他身上会演绎出什么滑稽离奇的故事,他眼中的当代世界又是什么样子。说不定他开起了心理诊所,用他的“精神胜利法”开导那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失意、落魄的人呢,这就要看你想象的本事了。这类作文简洁、生动,使读者有亲切感、生动感,而且文章自然而然流露出幽默感,这种幽默感是由荒诞不经产生的。
  从下面的这篇佳作中便可看出其中的妙处:
  
  范进巧遇孔乙己
  张柏
  一日,范进参加乡试回来后给胡屠户臭骂了一顿,闷了一肚子气,出来走在街上,忽然听见街边酒店里传来一阵哄笑声。范进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才见柜台边上站着一个老童生,正拈着花白胡子自顾自地喝酒。边上一席人嘲笑道:“孔乙己,吊着打的滋味如何呀?”范进端详了一下那个叫孔乙己的,但见他一声不响,只顾吃他的茴香豆,一副落魄文人的模样。范进便和他攀谈起来。聊着聊着两人都觉得相见恨晚,遂拜为知交。暮色渐降,估摸岳父大人已走,范进说怕家人牵挂,必须回去了,这才依依不舍地告了别。
  回到家中,范进向母亲及胡氏胡乱编了一通理由,方才吃饭睡觉。
  次日清晨,范进正愁家里没粮,揭不开锅,突然遇见孔乙己从对面过来。同是天涯沦落人,范进兀自倾诉了一把辛酸和一腔难处,好心的孔乙己借给了他最后的四文钱。
  数日后,范进因中了举人当上了知县,早已搬了家,被人称起“范老爷”来。孔乙己又羡又妒,想起过往情分来,便决定找个时机去拜访一下。
  中秋前三四天,孔乙己因偷东西被追跌伤了腿,无处可诉,想起了范进,又不敢去,犹豫再三,还是拐到了范府门口。两个家丁盘问了一番,不肯让他进去。孔乙己苦苦哀求,反而被大骂了一通,还说要赶他走。
  正在这时,范进因公出门。孔乙己一见大喜,不由高呼:“范进!范进!我可见着你啦……”话还未完,被一家丁摁倒在地,怒斥道:“叫老爷!”孔乙己还未出声,范进已摆了摆手说:“此人是谁?我怎么从未见过?”又冲下人道:“你们是干什么的?堂堂范府门口怎容得下这等乞丐胡作非为?给我赶到一边去!”众家丁一窝蜂上来,哪容得孔乙己申辩,把他揍了个半死。范进看也不看,转身欲走,又略有停顿,暗自交代心腹,还了先前欠孔乙己的四文钱。
  此后再也没人见过孔乙己,只听酒店里的伙计说中秋过后,孔乙己到酒店花四文钱喝了碗酒,自此再也没有见过他,想必是饿死或冻死了吧。范进听说孔乙己的消息后,长长叹了一口气。
  点评:
  本篇所借就“借”得巧,构思颇富创意。虽是不同作家笔下的两个人物形象,但却同是深受封建科举制毒害的人物,安排二人相遇,真有“关公战秦琼”的戏剧性,但本文却是个悲剧。
  这篇作文好就好在安排“爬上去了”的范进居然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拳打孔乙己,这更说明当时现实的残酷、人情的冷漠,连同类也不得不相互迫害。
  
  二、借用各种物象
  
  除了人物以外的其他各类形象,同样可以被借用,只要它有一定的知名度。历史小说中的赤兔马、寓言故事之中的各类动物、历史上的和氏璧,等等,都能为我所用。
  下面这篇作文就借得“巧”,借得“怪”,从而产生了意外的效果。
  
  丑石
  吴茗
  一座大山的山腰上躺着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不同寻常,因为它很丑,满身疙瘩,粗糙不平,其他石头都看不起它,叫它“丑石”,只有它身旁的一株小草尊称它“石头大哥”。
  每天,丑石都要受周围石头的嘲弄,而对那些恶毒的攻击,丑石一声不吭,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有身旁的小草在为它轻轻叹惜:“哎!石头大哥,你这是何苦呢?你每天都不言不语,你究竟在想什么呢?”
  “我在等。”丑石终于说话了。
  “等?”小草疑惑了,“等什么?等云,等雨,等风,还是等人类把你揪出去当铺路石?”
  “我在等能发现我的价值的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相信我的价值。“丑石很自信。
  “你的价值?你有什么价值,你甚至连其他石头都不如,你能等到什么呢?”
  丑石不语。
  小草摇头。
  忽然,大风突起,黑云遮天,大雨将至,周围的石头都抱怨起来。
  “唉!这天,又要下雨了,咱整天风吹雨淋的,图个啥?”
  “是啊,老天为什么不长眼,让我们生长在这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半山腰呢?”
  “对啊,人家山顶的石头可以傲然挺立,饱览天下风光,山底的石头被人们用来建房,铺路,也算是有所作为,只有咱们这些半山腰的石头,寂寞孤独,不能被人发现,可悲啊!”
  “咱们怎能甘于寂寞,咱不如借着风势和雨水滚下山去,等待人类的挑选。”
  “对啊!”“是啊!”众石响应。
  “轰隆”一声,这些石头抱成一团夹着污浊的泥水滚下山去。只有丑石还是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石头大哥,它们说得对啊,只有展现自己才能被人发现,你只是这样干等、苦等,是永远也不会被人发现的。”
  “不,小草妹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它们不甘于寂寞,滚下山去,那是它们的选择,我不能这样,我如果这样,这就失去自身的价值了。”
  就这样,丑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风吹不为所动,雨淋不为所挪,终于有一天,一个人走到它身旁,发现了它,拿起了它。这个人就是和氏,这块石头就成了后来的和氏璧。
  点评:
  这个寓言的寓意说明只要坚守信念,耐心等待,自己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但故事嫁接在和氏璧这一著名历史形象之上,就增加了历史的内涵和奇异的色彩,这不是比重新创作一个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吗?
  该文采用了拟人法,描写细腻生动,主题集中鲜明,还采用了寓言惯用的对比法、抑扬法,所以显得曲折有致,是篇成功的寓言。
  
  三、借用典型环境
  
  其实,典型环境也是创新作文被经常借用的元素,因为典型环境或为历史上、现实中固有的特定环境,或是被作家成功塑造出来的特殊环境,它们已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价值意义,这些现在的环境一旦被利用过来作背景,来编故事、说道理、抒情议论就省了许多笔墨,有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每一种文学名著中的典型环境都相当丰富。
  下面这篇佳作就是借用特定的典型环境,塑造出精彩故事的成功之例。
  
  穿越交错时空
  孙波
  我再一次回到了这里――乌衣巷。远远地就嗅到了车前草的气息,这些草长在墙根、井边、后院,有时也偷偷长在床下潮湿的角落。我循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立在巷口斑驳的朱漆大门前,门前的麻石、青砖、朽木、青苔散发的车前草的气味愈发让我觉得熟悉。我看着巷口左边每一间房子的模样。
  门“吱呀呀”响了,竟如此耳熟,让我恍然以为那是我多年前推开的。
  鲜艳的朱漆大门、红顶绸子的轿子挤得乌衣巷容不得一个布衣经过。“王家老爷子的五十大寿……”只见那半掩的朱漆大门之后一片绸子所特有的熠熠光彩晃动着。堂前受不住这热闹的燕子扑闪着飞过,只留下一个空空的巢……
  我跨过高高的门槛――这曾被跨越千百次的凡人望而生畏的槛儿。东座院里住着三两户人家,东拼西接的房子已经看不出这曾是一个多么显赫的世家所拥有的院落。西座院里已堆满了杂物,成了一个露天的仓库。看着那精致的雕花抄手游廊上深深地鞭痕,我已忆不起这些痕迹背后曾有过怎样的故事了。

  “啪――”长长的鞭子没有打着偷了二两银子的小丫头,不知抽到了什么。“严管家饶命,再不偷了……”“王家还没落魄到让你抄家的地步。打――”哭声、骂声,堂前惊飞的燕子落下一两片羽毛……
  “你是谁?你找谁?”屋里出来一个胳膊上套着红袖章的大妈,不知是这房子的第几任房主。我没有回答。“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我仍然没有回答。
  “你是谁?你找谁?”黄发垂髻的小儿抚着怀里羽毛未干的小燕子问我,不待我回答又自顾着说:“王家的人都搬走啦。娘――”趿着不合脚的鞋子往屋里跑去……
  我注视着房顶瓦缝间随风飘摆的杂草,也不知堂前那只巢是否还是从前在唐风宋雨中摇摆着的那一个。历史留下的怎么会只有麻石与青苔?四方的院子、四方的天空,依稀中,这些房子在当年的油灯下轻轻摇晃。
  我果然又一次听到“吱呀呀”的关门声,似乎有一小块红漆从上面剥落下来。我轻轻地来,轻轻地去,没有脚步声。我总是被认为是一个敲错了门的人,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抑或是一个推销袜子、挂历一类小商品的人,总是与你们擦肩而过……
  点评:
  这是一篇十分别致的想象作文,让神秘的叙述主体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唐时刘禹锡笔下《乌衣巷》一诗的情景之中。
  本文其实使用了情境还原法、蒙太奇法来组接故事,借用了《乌衣巷》一诗中的意境,大获成功,艺术地凸显了主题。
  
  四、借用文学艺术形式
  
  借用文学艺术形式或其他某种体裁来进行想象作文,也是“借”的重要方面。这种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极不谐调的对立感,是将某些形式借用而来,装入想象的内容,所以,用这种方法所写的文章,侦探小说不是真正的侦探故事,武侠小说也没有武侠的内容,历史传记也不是真正的人物传记。它往往让固有的形式外壳与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奇异地混为一体,产生怪异的、不协调的、荒诞不经的感觉,从而显出幽默感和讽刺性来,有的甚至有令人捧腹的奇效。
  下面这篇例文就有这个特点:
  
  初三・六群侠传
  张丽妮
  上课铃响起。师父Mr.谢手提密码箱,施展凌波微步,轻轻飘入初三・六班,神色凝然。众徒弟遂骚动起来。
  “孩子们,”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马上就要下山去对付那姓中名考的大魔头了,为了助你们一臂之力,我决定把我曾曾曾师祖金毛狮王谢逊的独门绝技传授给你们,望你们勤加练习。”
  只见谢师父脱下“金利来”,手持威震武林的粉笔剑,以行云流水之姿在黑板上挥洒。不出一盏茶的时间,黑板上就堆满了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抛物线等诸多怪异招法,师父挽了个剑花,收式站定。
  众徒弟望“板”兴叹,暗自佩服师父功力深厚,连黑板都被其内力震出条条裂痕,教室里雅雀无声。师父背着手,施展轻功在教室里飘来飘去:“尔等此行甚是凶险,且莫说中考那魔头功力难测,单是他手下的三大门徒,个个都极难对付。”师父酝酿了一下情绪,见台下众弟子面无人色、嘴唇发紫,少数已出现痉挛状,便继续往下讲:“他的大弟子名叫语文,据传智商180,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智力题战术精纯;二弟子英语,长得娇美动人,却会一种无人可解的咒语,念得你脑袋发麻,产生幻觉;三徒弟数学更是阴险毒辣,他的大名令江湖人闻风丧胆,外号‘杀人不见血’。其易容术更是出神入化,常乔装成你的亲朋好友,让你防不胜防。唉,我真是替你们捏一把汗啊!”
  话音未落,只听得下面哭声四起。师父顿感不悦,心想好男儿流血不流泪,怎么随便哭哭啼啼起来,于是叫出一名弟子询问。只见那弟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师父,我不是怕那魔头,我是怕以后再也见不到您老人家了啊!”Mr.谢感动万分,执袖欲泣,忽又想起金利来价格不菲,只好作罢。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终于到了弟子们下山除魔的前一天。为了给众弟子饯行,谢师父带大家到王胖子火锅城小撮了一顿,吃到伤心处,不禁泪湿衣襟。
  好在名师终究出高徒,工夫不负有心人。初三・六班的弟子们于公元二零零八年六月十三日将武林恶霸“中考”一举歼灭,成为江湖上万古流传的一段佳话。
  据徒弟们说,当时一想到师父在王胖子火锅城的那番盛情,顿时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所以终于能够轻松取胜。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点评:
  这是一篇搞笑版想象作文,将武侠小说的写作套路借来,描述中考前的紧张战斗,令人喷饭。特别是作者以标准的武侠小说的一招一式来刻画为师的行为表现,将中考“魔头”描绘得神乎其神,从而烘托出中考艰深莫测、令人生畏的特性。
  作者对武侠小说的写作特色颇有把握,所以,对这种形式的借用十分精彩,呈现出浓重的“侠”味,是一篇富有创意的出色作品。
  责任编辑/心 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9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