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与高考作文命题的“深度默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冉正宝

  广山、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将于今年6月正式迎来首次“新课标”高考。2007年的高考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将如何与“新课标”的要求达成默契呢?笔者认为考生备考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关注。
  
  从“生活经历”到“情感体验”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强调:学生应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大同小异的,而“情感体验”却像树叶纹路或掌纹一样是不尽相同的,因此,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应更关注“情感体验”的个体化和真实性,应会削弱一些人为的、外在的标准因素,给学生的情感松绑。命题者应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引导学生真实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那些容易让学生习惯性套上虚伪面具的题目。2006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即呈现出了说“自己”的特点;是“我”在“想”,而不是“他人”,因此会写出“真我”。
  
  从“特长和兴趣”到“自主写作”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强调:学生应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客观上讲,高考作文命题具有某种统一的、强制性的特征,很难顾及每个考生的“特长和兴趣”,但是,既然“新课标”体现了“自主写作”的精神,那么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会尽可能地与这一特点和要求达成默契。在充分尊重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基础上,加大命题的无限性,材料作文也好,话题作文也罢,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是客观存在的,但标题作文的限制相对弱一些,这几年的命题似乎有回归标题作文的趋势,像2006年的作文题“北京的符号”、“愿景”、“读”、“肩膀”、“谈意气”等,这些都给学生的自主写作预存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从“搜集素材”到搜集“有用信息”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中强调: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素材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原始材料,一般是零乱的、不完整的,但“有用信息”却包含其中。每个地区的考生可搜集的“有用信息”莫过于身处的环境(地区)所赋予他们的文化信息,比如北方的“黑土文化”、南方的“朝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等,命题者会尽可能引导考生写出自己家乡独具文化特色的东西,如让考生写家乡的名胜古迹、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甚至街边具有传统风味的小吃。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应该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命题,尤其是在很多省份可以自主命题的情况下。2006年北京卷的命题“北京的符号”就极具“地方特色”,不能在全国“通吃”。
  
  从“鼓励学生”到“写作欲望”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中强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入世、获取丰富而感性的写作材料是激发他们写作欲望的基本前提。而“写作欲望”不仅尊重了人的“求乐”心理,也尊重了写作是人的自觉行为的一般规律。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显然会抓住高中生在心理上表现出的鲜明独立性,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特有的观点、态度和体验。对于他们关心的文艺动态、电视、电视、小说、影星、球星等,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追求时尚”来概括,应尽量让他们在写作中有机会说出这些东西。像“倾诉”这样的作文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其实,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已经开始与“新课标”建立了某种联系,但却若即若离。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与“新课标”之间是否能够达成“深度默契”,我们将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心 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0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