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媒体技术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振海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运用多媒体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一课时,课文虽然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但学生无法通过语言描述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使学生通过观察来感受海潮的特点。又如在讲《桥之美》一课时,制作出各种桥的图片让学生来观察这些桥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
  2.运用动画课件,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所描述的画面,然后播放自制的《海燕》一课的动画课件,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描述课文是怎样描写海燕和海鸭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海燕的高傲和勇敢――“一会儿/翅膀碰着海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二是鸭的怯懦和恐惧――“海鸭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呻吟着……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这时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理解课文的寓意――“革命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化静为动,激活思维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激活思维。在教学《大雁归来》时,第三段中讲到“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学生很难理解“闲荡”的意思,于是我适时地放了大雁在水面上“闲荡”的动画课件,很好地展现了大雁“闲荡”的动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2.丰富想象,强化思维
  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强化思维。语文课文古诗内容语句精炼,但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在讲古诗《石壕吏》一课时,通过展示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等人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就会使学生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地再现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