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冀朝红
2002年,国家正式颁布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
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沓、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
2.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队、管弦乐队、舞蹈队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
4.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5.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者”为“引导者”。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
2.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3.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思维方式。
4.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当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的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5.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即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
四、倡导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怎样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兴趣爱好、音乐特长、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多选。欣赏、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他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写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做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照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3.《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第2期
4.《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第1期至2003年第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