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胡适,品民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哆

  举手间,日历翻到了今夕。却忘了遗弃在日月与流年的那个年代。民国的他们不是过客,是归人……逝水长东间,汗青之上早已留下他们的丰功伟绩。那位游子,胡适先生的跫音又已悄然至近于我耳畔。
  偶然间,旁听了一场“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的专题讲座,便在懵懵懂懂中记住了胡适的名字。那个满腹经纶的伟人,推翻了文言文,第一个提倡白话文。这是我最初的印象。之后又在他的资料中,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个影响颇巨的伟人:才华横溢的胡适不仅在文学、哲学史上有不朽的功绩,开创了中国新文学史,还为中国今后的自由与民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胡适一生都在反对独裁专制,并在五四运动期间,不仅领导着中国学生热爱祖国,并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精神!”有一行字醒目地出现在页面上,字字铿锵有力地击打着我同样爱国的心灵。
  慢慢地,在自己的细细琢磨下,开始不满足于外界对他的评价。静雅地捧起一本书,看着他的自传,品味着字里行间透出的点点滴滴别样的经历。“偶然看见桌子下一只美孚煤油板箱里的废书堆中露出一本破书。我偶然捡起了这本书,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面也扯破了……这本书原来是一本小字木板的《第五才子》,我记得很清楚,一开始便是‘李逵打死殷天锡’一回。”正如他所说,客房中翻出的破书都能让胡适津津有味地阅读,更让我浮想联翩。轻轻的笑声沁出我的嘴角。倏忽,觉得自己也同样痴迷着文学,胡适也算我的同人呢!儿时的他,同伴都喜欢戏称他为“先生”。他也曾说过:“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这大概与他好读书脱不了关系吧!
  我的阿太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也正值民国时代。偶尔在大人们的口中听到阿太儿时也上过私塾,便去采访了一番。瞅着阿太布满裂纹的手,沧桑的漂泊之情,似乎也能从那浓厚的皱纹中体现。“我小的时候,生活虽苦,但先生对我们很好。”阿太的脸庞焕发出一种温馨的微笑,“那时的我们其实穷得很,最好玩的事情,也只不过是踢毽子与跳房子罢了。读书不好时,常常会挨先生的竹板。回到家后,要上山拔草喂猪。怕弟弟饿着,还要做饭。等一些琐碎杂事做完了,才能在月光下,温习先生白天教的《女戒》等。那样的日子,穷得很哩……”悠长的声音在屋中渐渐依稀,阿太的眼里,也只有对过去的淡然与从容。一言在耳,心里,泪水两行。
  也正是因为如此吧,日子紧得很,穷得慌。胡适也资助了许多人求学,门生遍及天下。好读书的胡适文采横溢,见多识广,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他还说:“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这番为人处世,是更积极面对人生的一种选择,是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负责。
  流光飞逝,如今早已是物是人非。胡适的风华绝代也好,阿太的穷苦沧桑也罢,不禁都让我油然而生一股敬佩。
  (指导老师 郑大转)
  何以攻玉
  资料的搜集,需要由面到点。民国一个这么大、这么远的时代,怎么搜集?必须要找一个人物。前文的小作者说:“精读一本书,就是精读一个时代。”其实,我们也可以说:“阅读一个人物,就是阅读一个时代。”那么,你首先要对这个时代稍微有“面”上的了解,于是,一场“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的讲座,让小作者打开了一个民国的世界,并邂逅了胡适先生。年轻的胡适,英俊潇洒、博学多才、言论幽默,固然容易吸引女孩子的喜欢。但,仅停留于趣闻轶事,还不是真正的阅读。于是,小作者找到了《胡适自传》,阅读胡适的童年。他从废书堆中翻出一本破书读的情景,对于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来讲,自然亲切有趣。因此,也就特别能引起小作者的阅读兴趣。这样,就会有疑问,那个时代的人,读书都是这样的吗?他们都是怎么读书的呢?于是,小作者采访了远在乡下的阿太,一个出生于战乱时期的中国老人。于是,作者又有了新的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享受到胡适少年的阅读环境的。但,“流光如逝,今,早已是物是人非”,于是,作者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胡适的风华绝代也好,阿太的穷苦沧桑也罢,不禁都让我油然而生一股敬佩。”如此,可谓从一本书、一个人物,读到了一个时代。
  资料的搜集,应当如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7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