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在中学生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做作文,老师出题难为人;评作文,学生吓倒一大堆。”学生为何怕写作文,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呢?
其一,重视对身边生活的描写。要改变学生作文中那种凭空想象或模仿写出一些情感不真实、不自然的作文的现象,就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生活、对事物进行面对面的接触,细心观察,从中得到实际感受再开始构思作文。例如在中学阶段应特别重视观察训练,引导学生按照事物的规律细心观察、研究事物,同时将自己看到的东西记下来。借此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主动积累体验,养成习惯。这有利于他们以后的进步和适应高考作文的要求。一篇《项脊轩志》,既没有金戈铁马的沙场之战,也没有废池乔木的黍离之悲,归有光只是在文中叹自己小家的分裂,悲自己慈母的早逝,悼自己爱妻的亡故,然而却如此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究其原因,便在于全文至情言语写平淡,一片至诚在其中。袁枚的《祭妹文》,李密的《陈情表》,林觉民的《与妻书》,无一不写身边生活的琐事,但人们感觉到的却是作者跳动的脉搏,滚烫的赤心,动荡的年代、破碎的国家。
这些以小见大,写生活写真情的文章,都应当是我们指导学生作文的范例。让学生在写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悟到真理、悟到人生。全国中语会原理事长刘国正先生曾指出:教师应当“把作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重视指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同从生活中提取写作材料、捕捉切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因而我觉得高考作文题《尝试》及《习惯》都是很成功的命题,其成功便在亲近自然,贴进生活,给考生以写自身生活的导向,使他们不为作文而作文。我想,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坚持下去,那就用不着担心学生作文会无话可说,更何况作文联系生活,自然也就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了,练笔的同时也在炼人,这意义就更为深刻了。同时,老师批改作文时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写出好作文,只看重看看学生态度是否认真,观察是否细致,有无收获某种感受,文章语句是不是流畅,意思有没有表达清楚即可。
其二,重视对范文的模仿。尽管我们为鲁迅的犀利冷峻而叫绝,为郭沫若的热情奔放而激动,尽管我们佩服茅盾记叙的深沉,神往老舍行文的幽默,但我们要求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走到这一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即使要求每一学生都写出有个性特色的文章,也未免操之过急。未经写作历程的风霜雨雪,怎能形成个人的风格特色呢?现阶段的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模仿:在模仿中摸索,在模仿中领悟,在模仿中成熟,在模仿中创新。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错误地认为模仿便是步人后尘、抬人牙慧。
其实,胜于蓝之青,何尝不是取之于蓝,朱熹曰:模仿者,古人用功之法也。文学史上确也不乏其例。秦观有佳句“雨余谷阝斜阳,杏花零落香。”其实是模仿是温庭筠句“雨后斜阳,杏花零落香”所得。对秦氏的模仿,王国维赞曰:“虽自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王国维并不以模仿为耻,反觉得这是神来之笔。可见,创作离不开模仿和借鉴,中学生就更不必说了。何其芳曾说道:“初学写作是要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
其三,重视对情感的倾吐。韩愈告诉我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也需倾吐,如学生在课外练笔一类的短文中,某生因家中装电话被无故勒索一百元之后,心中大怒,遂倾吐一篇《人的道德哪里去了》,倾吐后倍感轻松,此文有感而发,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这是一种情绪倾吐。还有一种理性倾吐,如月亮妩媚娇柔,辉洒大地,人见人爱。但爱思考的学生却不以为然,月亮本无光,源借他人光辉走近人类,巧取赞誉,实不足取。在深邃的天空,只有星星,默默地为宇宙散发着光和热,引导人类探索无垠宇宙的奥秘,却从不索取赞誉,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然而在写作中,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任何一篇出色的文章,都是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的完美结合。情绪倾吐突出“真”,赋予文章以生命;理性倾吐突出“思”,令文章充满思辩气息。二者有机统一,使不同体裁的文章达到了完美境界。
最后,把学生每周每月写得好的文章编成班刊,在班内班际交流,这样学生对写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这其实也是学生的优越感心理在起作用。现在许多学生都喜欢展现自己的个性,即使有些较内向的学生也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只不过有些人喜欢公开表现,有些喜欢默默地、较含蓄地表现。利用好学生这种上心理加以引导,相信会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语文、写好作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在发现自己这方面的才能,而又得到他人的肯定之后,他自然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会努力地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让学生走出困境,指导学生写作,已成当务之急。如果通过我们正确指导,能使学生有经久不衰的写作兴趣,有切实可学的写作方法,那么,水到渠成东流去,千帆竞发向大海,学生的写作状况,肯定能出现一个令人振奋的崭新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5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