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庆明

  摘要:新课标下部分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中出现了问题,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采用五步自学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能力的提高和迁移。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自主 理解 迁移
  
  《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要求十分明确: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独立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和翻译。翻译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说出其大概意思,并不做十分精确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丰富学生的积累。现行各版本对文言文选材都不一致,但在整个社会都在呼吁“热爱祖国语言”的大环境下,相应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可是河北省中考题是一致的,就是只从《新课程标准》中的16篇中选,而且不对文法和句法进行考查。
  在这种大背景下,部分任课教师只讲备考篇目,不讲其他篇目,让学生的学习大打折扣。违背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的宗旨。还有的教师在中考的指挥棒下,采用的教学方法“简洁而高效”:
  第一步,让学生根据翻译书,把课文的每句话的翻译都背诵下来。
  第二步,老师把文章中的字词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背过。
  第三步,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考试题的形式列出,再加以标准答案,让学生背诵。
  这样的学习过程完全是机械记忆的过程,至于文章中句子的含义,学生并不甚知晓。比如,有一次我到一个班听课,老师提问学生《马说》中“食之不能尽其才”的翻译。学生翻译得相当流畅:喂养它,不能使它竭尽它的才能。如果是考试,这个学生的答案完全正确,课下注释也是这么说的。但根据我在教学中的经验,这样的翻译,学生不一定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课下我就对这个班级的同学进行询问:“喂养它”和“不能使它竭尽它的才能”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大部分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有一个同学回答得干脆:课下注释就是那样写的。当时,我就感到十分悲哀,我们的语文教学到了如此地步,学生除了具有储存器的功能,他们还学到了什么呢?我耐下心给学生讲:这句话应当先理解:食马者喂养千里马,不知道它食量大,所以喂不饱它,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就不能发挥出来。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明确易懂的翻译应该是:喂养它,不能(让它吃饱)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谁知道学生毫不在意地说:你这样翻译我们明白是明白了,但太麻烦,不容易背。再说了,我们老师讲过,课下有注释的以注释为准。考试答案也是以课下注释为依据的,得分就行。
  面对教师的如此教法,学生的如此学习态度,我深切感受到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戕害。更为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标准》而悲哀。新课标提出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确实落实了第一点,却完全忽视了第二点“理解诗文大意”。学生对诗文大意的理解也是个积累的过程,比如“之”字做动词用,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字就是“到,往”的意思。到《为学》中,这种用法再次出现:吾欲之南海,何如?当这种用法在《陈涉世家》中再次出现的时候:“辍耕之陇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积累就完全可以理解,工具书都可以不用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懂这句话的含义吧。我们现在教学生是为了学生将来不用人教,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比让他们得高分更重要。针对新课标降低了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我制订了一套完全靠学生自学的学习模式。
  第一步,查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按名(姓名、字、号、别号以及号的由来)、时(作者所生活的朝代)、地(籍贯)、评(后人对其评价)、作(作品、包括回忆以前我们学习过他的什么文章)。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确定重点掌握内容。文学常识完全靠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掌握。
  第二步,学生先自读课文两遍,扫除字词障碍,基本掌握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老师范读,学生进行比较,自己订正读错的字音(古今不同读音)和停顿错误的地方。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互读互评。
  第三步,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要求:弄懂每个字词的含义,能通顺翻译句子。同时整理出重点字词,包括:常用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等。也可以把以前学的和本课相关的字词整理进去。弄不懂的当即向老师询问,有代表性的,老师向全体学生讲解,属于个性问题的个别指导。
  第四步,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老师提示:描写优美,或富有哲理,或点明主旨的句子),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在这一环节中,先是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几句。
  第五步,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借助老师点拨。
  以上五个环节的安排,主要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挖掘文本,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查阅信息,往往比老师的介绍要丰富,他们不但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还可以了解其他许多和作者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初次接触韩愈的文章时,学生不但了解他的生平,还了解到: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顺便了解了“唐宋八大家”都包括谁。还能查阅到创作背景,比如很多作品都是作者被贬以后写,对后面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个环节主要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朗读也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掌握文章的诵读技巧、停顿原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老师的范读起到矫正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旨在落实新课标的第二个方面的要求,增加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为高中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打基础,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个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古人语言凝练、优美、深邃,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灿烂的中国文化。
  第五个环节,要学生了解文章的灵魂,了解“言为心声”,同时也能理解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接受古人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染。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能用以上环节来自主学习文言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知识是学习,学习如何学习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小灰兔和小白兔》中,学生就明白:与其要白菜,不如要白菜种子。我们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一种文体的学习方式和技巧,让学生用自己的“网”去捕捉无穷无尽的“鱼”,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