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忘昨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蔚楠

  首先要感谢茨威格先生和舒昌善先生,他们让我在这个用优美流畅的句子构筑起来的精神花园漫步,不知时间流逝。透过文字我走进了一个遥远的时代,鸟瞰辽阔的世界,领略当时的社会风貌,结识那个时代的文化名人……温暖的人性、高雅的情趣、睿智的见解在纸上流淌,漫进我的心里。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的世界进行了不寻常的解读,除了其中的美好和高尚让我深深震撼,并心向往之之外,我也只敢用以下几个关键词试图写下一点心得。
  
  (一)太平盛世,是耶?非耶?
  
  这本书的开篇是如此美丽:科技进步、文化昌盛、秩序井然。“谁也不会相信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起来已不可能”。我们陶醉在和平保守的音乐之都,在剧院、博物馆、大学,在飘着音乐和花香的林阴道……生活是那么曼妙,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富足安稳。
  其实以“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正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重要时期,帝国主义势力拼命掠夺世界领土、输出资本和扩大贸易。亚非拉和大洋洲悉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网络之中。英法的争斗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非洲,尤其在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以后,它们在非洲的矛盾日趋尖锐,1898年法绍达危机时两国险以兵戎相见。德国向近东挺进的“东方政策”导致了它与在那里有着传统利益的英、法、俄等国产生冲突。直到俾斯麦下台后。各国才相继调整对外政策。1904年和1907年分别缔结的《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集团与德奥集团(“奥”,即当时的奥匈帝国)对峙的两极均势局面的形成。此时处在欧洲中心的奥地利怎么可能独善其身,“保住自己在欧洲范围内的安然无恙的地位”?
  所以茨威格先生笔下的“太平”实际上是虚幻的,是强者赋予的。既然可以赋予,就可以随时收回。大师在后面以追悔的心情反思道:“我们共同的理想主义,我们进步中必然产生的那种乐观主义使得我们低估和忽视了我们共同的危险。”思想的作用、道义的力量、文明的影响固然不能忽视,但是比它们更强大的,有时候就是一个名叫“利益”的魔鬼。
  
  (二)民族主义,是耶?非耶?
  
  在序言里,茨威格有过叹息:他“曾亲眼目睹各种群众性思潮――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和蔓延,尤其是那不可救药的瘟疫――毒害了我们欧洲文化之花的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有着广泛国际交游的人,一位热情洋溢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一位立志要做“世界公民”的人,茨威格对民族主义下这样的评价不难理解。也难怪他看着从前“始终以为是坚定的个性主义者甚至是思想上的无政府主义者的朋友们,一夜之间都成了狂热的爱国者,而且从爱国主义者变成了贪得无厌的兼并主义者”而徒唤奈何。况且民族主义也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一种“热烈的混杂着各种东西――牺牲精神和酒精,冒险的乐趣和纯粹的信仰,投笔从戎和爱国主义言词的古老魅力”“那种可怕的、几乎难以用言同形容的、使千百万人忘乎所以的情绪,霎时间为我们那个时代的最大犯罪行为起了推波助澜、助纣为虐的作用”。雄伟壮丽的事物背后有时候隐藏着的是一些人的贪婪,别忘了,我们这片土地也曾因这些人的贪婪而遭受过深重的灾难。
  民族主义的是与非本来就是个众说纷纭的论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也正是靠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一种民族主义),英勇抗争,才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想先生反对的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今天的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观照,至少在使命感召唤、热血沸腾的时候,还能保持谦卑冷静,最起码有一种自省的能力。这与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并不矛盾。如果我们还是仅仅以一种愤怒的方式来应对冲突的话,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真正成长起来,或者说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因为就像某位学者说过的:“只有弱者才会对别人的看法、做法耿耿于怀,真正的强者只会从中吸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进。”
  
  (三)关于自由
  
  关于自由,茨威格着墨不多,一次是描写战前的文人,一次是写罗曼・罗兰拒绝列宁的时候说:“人应该怎样保持自由,即使违背全世界的意愿也能忠于自己的信念。”但我觉得茨威格先生所要真正呼唤的应该是这样的:这种自由让人没有恐惧和勉强,也不会让人拼命向外界求取安全感。就像前面描绘的“太平盛世”,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由而变得迷人。正如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记述的:西南联大里既无阅读或政治的禁忌,也无意识形态的干预,这种自由的风气形成了学生心智成长的沃土,加上师友问的启发、交会,使得当时的西南联大群星烁烁。
  我想这种自由应该由一种东西来保障,或许就是雷颐先生在序言里提到的“秩序”――这种秩序高于权利和自由,这种秩序不会为部分人撼动,这种秩序严正透明,这种秩序能真正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和自由。
  
  (四)知识分子
  
  回忆欧洲文化名人,是这本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茨威格带着小说家的浪漫、带着对美好往事的眷恋描述着他们:年轻时遇到的天才诗人霍夫曼斯塔尔,和他一起反战的罗曼・罗兰,还有高尔基、罗丹、里尔克、弗洛依德……在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才华,看到了朴素,看到了雄浑,看到了良心……
  反观当前,我还是会觉得,能以明澈的理性和对人间怀有深刻的悲悯方式,把自己丰富的学识应用到复杂现实中去的知识分子还是太少。
  我并不赞成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真的要走出书斋,但是我向往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时代,或者说,让我们的官员、企业家等社会精英们更具有宽广的胸怀、深邃的思想以及从容的气度,让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和思想者能传播他们内心的东西。那么会有更多的人拥有明亮的眼神、自然的举止――那时候,应该可以称为“和谐社会”了。
  有人说过:“厚重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重复。”看看《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再反观我们这个依然被隐隐的战争阴影笼罩着的世界,我们不禁会感叹人类历史永远是文明和野蛮的斗争。可是“毋须悲观,但须警惕”。希望精神的火种不会再被阴霾遮蔽,希望我们离持久的世界和平能更近一步。
  就像雷颐先生在序言中一开始写的那样:“伟大的作品中总有某种永不过时的东西,吸引着人们一遍遍重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你会知道什么叫“美丽”――你看不到它的存在,却仿佛沐浴在春风里,看见树叶在歌唱,看见阳光落下来……在茨威格的文字中,你会觉得身边突然寂静无声,在这清澈透明、饱含激情的文字里,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接受着洗礼,你会随着作者的笔触深入人类的苦难和灵魂,去触摸历史的焦灼和隐痛,去倾听他对美好与和平的呼唤。
  昨日的世界已经逝去,但历史和人们将把它永远珍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6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