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元的“头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屈庭宇
今年要回老家过春节,全家团圆。刚到太原,一下飞机,爸爸就深吸一口气,大声说:“明天早上去清和元吃‘头脑’!”
头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总是听说,却从没见过,不是我见过的猪脑的样子吧,那就太恶心了。想起爸爸说起“头脑”眉飞色舞、心驰神往的表情,我想这次一定要见识一下。
回到太原,正是最冷的腊月底,刚刚下过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路上的积雪还没化,北风吹得脸面生疼。
早上醒来已是八点多钟了,想吃点御寒的食物,便随爸爸去了清和元。
清和元是百年老字号,有着两三百年的历史,它在风雨中早已搬迁数次,原址找不到了。现在太原的店面刚刚搬迁完,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但是店面很大,晚餐午餐时门可罗雀,偌大的店只靠早餐的收入过活。只因它有太原最好的“头脑”和烧麦。
坐下来不久,还没等“头脑”上桌已闻到飘来的淡淡酒香,轻柔的清香,却有一丝厚重的油味拖着这香气,很是独特。
“头脑”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八种材料制成的,也叫八珍汤。由这些材料制成,味道独特也就理所当然了。
“头脑”是乳白色,有一点透明。而通常吃“头脑”时要加点腌韭菜 ,深绿色与乳白色相交汇很是惹人喜欢。
很快,上菜的师傅就将“头脑”端上桌了,一起上桌的还有烧麦。刚出锅的“头脑”热气腾腾,香气氤氲,没多久整张桌子上方就雾气缭绕了。而烧麦是作为一种伴食小吃被放在这里。当然,最正宗的伴食小吃要数帽盒了,可惜未曾有机会吃到。
清和元的烧麦是一绝。在放烧麦的蒸笼下要放一个大铁盘来接油水,可见有多少油了。先夹起一块烧麦,个头有三岁孩子的拳头大小,外皮上还沾有一些油,泛着白光,使烧麦变得很光鲜。这烧麦看起来里面没什么东西,可用筷子一夹却发现他很瓷实。烧麦还冒着热气,用嘴轻轻吹过之后放入口中,轻咬一下,热腾腾的油便从齿尖流了出来,量很大却不腻,外皮很好地起到了中和的作用,油而不腻,而且很有嚼劲。其中肉馅早已被油水包围,舌头触到便有一种滑滑的感觉,咬起来很快便融化,咽下肚里喉咙和胃都能感到热量,很是舒畅。我想若是被饕餮尝过这烧麦,还不大吃它三天三夜吗?
再喝一口“头脑”。“头脑”入口绵而柔,酒味比较明显,而其它几种材料让酒味不至于太烈。煨面、羊肉、长山药、羊尾油使其热量大,莲菜的存在却让它保持了一份清凉,黄芪使它的药用价值提升。真不愧为八“珍”汤。而细细品来,“头脑”其实是一种比较怪的味道,的确有不少人不喜欢。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种温和的食品,绵而柔的中间含着沉重。
于是便风卷残云般吃了顿早饭,走下楼后发现寒意全无,从头到脚地热。
望着清和元的招牌,想起爸爸吃饭时讲的故事:三百多年前,傅山先生的母亲重病,他为了让母亲快点好起来,便用黄芪、煨面、羊肉、莲菜、长山药、酒糟、黄酒、羊尾油为料做了一个药膳, 每天给母亲服用。日子久了他便将这个方子传了出去。取“吃清和元的头脑”为意起名为“头脑”,出现了“清和元”。
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可清和元却包含了二者,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或许,清和元就是太原城2500年历史的文化结晶。
评点 纪勇
这是一篇介绍民俗风情的好文章。作者很善于层层铺垫,从回太原老家过年的爸爸一到家就决定去清和元吃“头脑”写起,一层层濡染开来,仔细介绍了太原这一民俗小吃的诱人风味。其间有几处不动声色的伏笔非常有见识,如这家店在不显眼的地方,每天只靠早餐就养起了一家“店面”不小的店子。到最后才写出这小吃的由来。已有了一点汪曾祺作品的影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0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