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诗歌鉴赏题型透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红心

  回眸2010年高考,18套试题无一例外,均考到了诗歌鉴赏。从分值来说,大部分省市试题为8分,多的达到11分。从考查角度看,主要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考查。在考查重点上,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是试题中出现的两个高频词,形象和语言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但不一定每道试题均会涉及。从试题难度来看,能力层级高,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感悟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鉴赏者心灵深处的感动,这种感动尚需用准确的术语、简练的文字、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析透题型,掌握答题技巧。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见重点题型。
  题型一:分析情景关系
  
  【必备知识】
  1.常见情景关系:融(寓)情于景(也叫借景抒情,包括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触景生情。
  2.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1)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寒、凄寒萧条 ;(2)阴沉浓重;(3)恬静优美、恬静安谧、温馨和谐、清幽静谧; (4)雄浑壮阔,雄奇优美; (5)生机勃勃; (6)虚幻飘渺; (7)繁华热闹。
  
  【提问方式】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某一部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3.某种情感是怎样的表现的?
  ★真题回放(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云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人到水中游,舟随树梢行。离家今行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步骤2)诗中描写了云“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步骤3)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情景关系;第二步:寻找意象+概括画面特点,画面特点常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第三步:分析情感。
  题型二:分析炼字
  
  【必备知识】
  1.所炼字的常用表现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化静为动等。
  2.所炼字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精炼传神,着一字而境界出,语言更加鲜活,使主题更加鲜明,化静为动等。
  
  【提问方式】
  1.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真题回放(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参考答案】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对江东思念之情。
  【解题思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④该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拟人、比喻、双关、化静为动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精炼传神,使主题更加鲜明等) 。
  题型三:鉴赏表现手法
  
  【必备知识】
  鉴赏诗歌的广义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对偶、比拟 、夸张、对比、设问、反问。
  2.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3.写景手法: (1)层次感(远近高低、大处落笔,小处着墨)(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 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4)时间 (从早到晚) (5)空间(高低远近)(6)色彩 (7)光线(明暗)。
  4.写人手法: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工笔。
  5、其它表现手法:象征 、衬托、对比、用典 、抑扬 、想象、联想等。
  
  【提问方式】
  1.某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某某诗是怎样写景的?
  3.简析某某诗(某某句)的手法。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
  ★真题回放(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①修辞方法,“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如 “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③修辞方法 “对偶”,如“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④修辞方法“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⑤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⑥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解题思路】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一般为“三部曲”:点明手法+结合诗句说明+赏析内容或情感。这首诗运用的手法很多,只要任选两个,准确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到位就行。切不可只说手法,不做分析。
  题型四:鉴赏思想感情
  【必备知识】
  
  1.情感定位: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不满、鄙视、不屑等情感。
  2.具体常见情感:对人民、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寄情山水和田园的悠闲,对官场的厌倦,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思乡思亲之情等。
  
  【提问方式】
  ①某词语/某句话/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情怀/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变化?
  ③这首诗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真题回放(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题思路】①理解作者的感情,善于抓住并结合题目、注释、作者,及诗中意象、诗眼等全面理解诗歌主旨。针对个别词句把握感情,要明确题干中语句的地位;②感情变化类题,“变化”包括感情的加深、加重及感情的转移;③胸怀、人生态度类题,注意与作者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思想主张相结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0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