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之分析手法试题解题指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珏 肖岩松
一.知识梳理
高考散文阅读中分析手法试题考查的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九种修辞(前八种为考纲中必考修辞),对比、烘托、衬托、白描、渲染、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十种常见表现手法。
㈠要明确19种常用表现手法概念的内涵,能够准确判断各种表现手法。还要准确辨析以下三组易混的表现手法。
⑴象征与比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易引起联想的形象来表现与之具有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与比喻的区别:一是象征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法,即以物示义,象征体与本体间要“神似”;比喻是以物比物,喻体和本体间要“形似”;二是象征是可以全篇使用或局部使用的写法,与构思和主旨相关;比喻是在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语言加工问题。
⑵反衬与对比
反衬是利用事物间相反的条件来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反衬的两个事物主次分明,只突出一者;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对照,突出的是这两种事物或两个不同方面的特点,对比的两个事物不分主次,突出两者。
⑶衬托与烘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以某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要描述和要表达的思想的一种写法,利用事物间相似来衬托某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间相反条件来衬托某事物称反衬。以景衬人的情况最多。烘托是用与所表现的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景进行刻画以达到侧面突出特定对象的目的。衬托与烘托的区别:一是用作衬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而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关的;二是用作衬托的事物可以不写,写了可增强表达效果;而用作烘托的事物与主要事物是一个整体,一般是非写不可的。
㈡把握13种常用表现手法及3种人称的表达效果(作用)。
比喻――具体生动,鲜明深刻;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亲切有趣。夸张――感情强烈,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文气贯通,语势强劲。对偶――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美感;对比集中,凝练概括。反复――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鲜明深刻。设问――突出强调,引人深思;富于变化,掀起波澜;承上启下(篇首或段首),过渡自然。反问――语气强烈,无可辩驳;激发情感,鲜明深刻。对比――鲜明突出,启示深刻。反衬――突出特征,鲜明深刻。白描――鲜明生动,准确传神。渲染――铺陈描绘,鲜明深刻。象征――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欲扬先抑――突出反差,鲜明深刻。虚实结合――以实(虚)衬虚(实),揭示题旨。第一人称――直接抒情,亲切自然;自由表达,真实生动。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亲切感人。第三人称――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二.试题分析
分析手法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题中出现频率极高,此类试题与考纲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手法试题按所分析的手法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分析修辞手法试题,题干中有“修辞”一词,如2006年江苏卷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一类是分析表现手法试题,题干中有“表现手法”一词,有些命题人把修辞手法也归入表现手法中,因此解答分析表现手法试题,也要分析出修辞手法,如2007年辽宁卷第19题“第四、五段作者运用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分析”,此题要求分析的第四、五段共运用了对比、拟人和比喻3种表现手法,其中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手法;一类是分析人称表达作用的试题,如20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绝大多数分析手法试题要求在指出表现手法基础上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因此题干一般包括“两问三限”。“两问”就是“手法”和“表达效果”各设置一个问题, 第一问一般是“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第二问一般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三限”就是明确限定了分析范围、手法类型和手法数量,以“第第几段”限定要求分析的具体范围,以“修辞”和“表现手法”规定要求分析的手法类型,以“哪些”“什么”等词语提示要求分析的手法数量。如2006年江苏卷第14题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答题时就要分析出第一、二段各自运用的所有修辞手法,而2005年重庆卷第20题“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此题只要求分析第五段中引用修辞的作用。
三.解题指导
【例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广东卷第17题)
【相关原文】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肖铁《壶口的黄河》第四段)
分析表现手法试题一般采用“指→析→点”三步法来解答。
第一步“指”,就是指出要求分析的语段或句子中运用的表现手法,除极少数试题在题干中明确给出文中运用的手法外,绝大多数试题要求指出运用的手法,而且有的试题要求指出语段中运用的所有表现手法。
第二步“析”,就是分析手法在具体语段或句子中是怎样运用的。分析一定要准确到位,分析比喻(主要是暗喻和借喻)要指出本体和喻体,并用“把‘……’喻为‘……’”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分析拟人要指出体现拟人化的词语和事物,并用“以‘……’等词语将‘……’拟人化”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分析对比手法要指出对比的两个事物或两个方面,并用“‘……’与‘……’的对比”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分析反衬要指出衬托物与被衬托物,并用“以‘……’反衬‘……’” 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分析烘托要指出烘托的事物与被烘托的事物,并用“以‘……’来烘托‘……’”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等等。
第三步“点”,就是点明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积极作用。要熟记并准确运用描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的常用术语。
按照“指→析→点”三步解题法,例题答案拟为:运用了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指),此处通过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主观感受的描写来烘托壶口的黄河水(析),既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又从烘托出壶口黄河的磅礴气势与强大生命力(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2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