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的观察和警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世欢
[名家简介]
苏童,原名童中贵,当代著名作家,1963年生于江苏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1991年转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数百万字。苏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1934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界看成“先锋派”的主将。
苏童早期的作品以童年的视角描述枫杨树故乡的小说充满了大胆的奇思异想。1989年以后苏童的风格有所变化,从形式退回到故事,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开创了“妇女生活”的系列小说,以忧伤衰败的情调重现冰冷的历史,成为“新历史小说”中最经典的作品。他的小说《米》《红粉》等先后被搬上银幕,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这些流传国内外的电影,加上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国文字,使苏童蜚声海内外。
[思想艺术]
与传统文学不同,苏童的作品多展现人性的丑恶,暴露人世的黑暗。在他的小说里,一方面,人物的内部世界不健全;另一方面,外部的世界也是残缺的。其小说里的主人公总是游移于艰难的逃亡和还乡的生命历程之间。如《舒农》《南方的堕落》等,书中人物多精神异常,乃至变态,他们多处于一种无序的生活之中。卑微的地位,生存的压力,自然欲望的压抑与膨胀,终于使得主人公们半梦半醒,游离于主流生活之外,结局多为悲剧。
苏童从来不写“太平文学”,他寻找着一个未知的精神世界,“那个世界哲理与逻辑并重,忏悔与警醒并重,良知与天真并重,理想与道德并重,那个世界融合了阳光与月光”。而在下笔时,他从来不留情,“如果作品中有一个人物要自杀,我就会拉不住他,他必须去死”。
苏童作为当代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中有许多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他的散文对意象的潜心营造便是一个极致的闪光点。意象之美在苏童的散文中时时给人以愉悦的享受。《雨和瓦》中,苏童精心描摹了这么一种意象:“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了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在苏童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的音乐的过程后,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是那些瓦对于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当我们不知作者写雨写瓦究竟为何时,苏童轻巧一笔,写到了母爱后戛然而止,真正体现了苏童散文既意象绚丽又文字潇洒自如的特点,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意外惊喜。苏童的语言智慧来自于对世界冷静的观察和警醒。他不仅提供了细腻的生活枝节,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内核:一个叛逆者的伟大艰难的心灵之路。
苏童的散文,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重要作品]
长篇小说有:《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武则天》《碎瓦》《蛇为什么会飞》等;中短篇小说集有:《1934年的逃亡》《祭奠红马》《妻妾成群》《妇女乐园》《红粉》《伤心的舞蹈》《南方的堕落》《一个朋友在路上》《刺青时代》《苏童小说精品》《十一击》《樱桃》《把你的脚捆起来》《桥边茶馆》《天使的粮食》《一个礼拜天的早晨》等;散文随笔集有:《寻找灯绳》《纸上的美女》《苏童散文》等。
长篇小说《碧奴》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度杰出作家提名。
[经典重读]
河流的秘密
苏 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下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的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惰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
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就像我母亲所描述的同一条河流,也就是我们家后窗能看见的河流。那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故事:有一年冬天河水结了冰,我母亲急于赶到河对岸的工厂去,她赶时间,就冒失地把冰河当了渡桥。我母亲说她在冰上走了没几步就后悔了,冰层很脆很薄,她听见脚下发出的危险的碎冰声,她畏缩了,可是退回去更危险,于是我母亲一边祈求着河水一边向河对岸走。你猜怎么着,她顺利地过了河!对于我来说这是天方夜谭的故事,我不相信这个故事。我问我母亲她当时是怎么祈求河水的,她笑着说,能怎么祈求?我求河水,让我过去,让我过去,河水就让我过去了!
如果你在冬天来到南方,见到过南方冬天的河流,你会相信我母亲的故事吗?你也会像我一样,对此心怀疑窦。但是关于河流的故事也许偏偏与人的自以为是在较量,这个故事完全有可能是真实的,请想一想,对于同一条河流,我母亲作了多么神奇多么瑰丽的描述!
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赏析]
苏童的作品以其关注人性的深层思考而为广大读者青睐。作为苏州人。他对河流是十分熟悉的。当我们读过《河流的秘密》后,忽然发现每天在我们身边流淌的河水,竟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文章开篇就提出“河流的秘密”这个问题。“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因为它太神秘、太丰富了,也许这就是河流最大的秘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得知最后的谜底的,因为每个生命的存在都自有它神圣的理由。
“智者乐水”,水与作家永远是亲密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情理交融,在感性的叙述与抒情话语中蕴含着理性的光辉。纵观全文,苏童的叙述迂缓从容,文笔清新淡雅,他笔下的河流虽然不太清澈不太可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但始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在浓郁的抒情中散发着悠长的历史气息,显示一种特别的文化底蕴。
作者用“绵密通透,光感适宜”的文字,阐发了一种深刻的生命感悟。而这种感悟,就寄寓在作者童年故乡那条河流的秘密中。在孩子的心中,河流是瘦小、忧郁、压抑、痛苦、消极、懒惰、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仿佛害了思乡病一样;而在母亲的心中,它又是那样的丰富、深沉、神奇而瑰丽。河流是自然物化的代表,更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象征。河流的秘密到底怎样?因为河流拒绝、“憎恨”人的眼睛,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是敬重地观察、默想、欣赏、玩味和回忆了。
本文以“河流的秘密”为题,其深刻意义是:通过对一条普通河流的认识体悟,懂得磨难和宽容是生活中相铺想成的两个方面,都是成就人生、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
(编辑 文 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5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