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散文解读三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明隆

   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的热点,但考生的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散文形神结合的特点没有抓住;二是阅读方法运用不当,没有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三是审题不准,题干的暗示没有很好地领会;四是术语运用不当,回答不准确。对此,笔者针对考生在散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三招,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有比较明显的效果,现归纳于下:
  
  第一步:鸟瞰全文,直取中心
  
  面对一篇散文,先从整体着眼,抓住散文的中心思想,弄清是哪种类型的散文,描写了哪些对象,是什么抒情基调等。散文是形神结合的艺术品,抓住了文章的神,即中心,所有的内容就找到了归宿和依托,就可以解答为什么写的问题了。
  其着力点:
  一、看标题。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散文的标题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荷塘月色》《灯》等;有的也暗含感情基调,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故”“空中”等字眼。
  二、看蕴含感情的关键性语句。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
  三、看议论抒情的句子。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谴责走狗文人和反动势力,表达自己愤懑的议论语句:“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些议论抒情往往是散文的主旨所在。
  四、看文章的注释。文章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去肉存骨,理清思路
  
  作者在写文章前一般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这个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样。因此,要理清散文的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让它露出骨头来。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弄清怎样写的问题,结合第一步的认识还可回答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其着力点:
  一、注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观点句及段首句或段末句,而将一般的叙述、描写、说明剔除。如《灯下漫笔》,我们可以抓住过渡句“却突然想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剔出文章的思路:①揭示中国人的奴性,②揭示中国统治者的残暴,③揭示中国社会的病态。具体到某个句子,剔除的方法就是: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二、注意写景的层次和过程。对于找不出段间提示语且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我们就采用分层归纳的办法:先根据所写景物逐段概括段落大意,再分析层次,理出逻辑联系。如《荷塘月色》逐段概括后,就可以理出四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第4、5、6自然段)描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树”;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古代生活和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思。这样一剔,全篇的内容、作者的思路就了然于胸了。
  
  第三步:依旨析题,逐点解答
  
  完成以上两步后,对散文的鉴赏就有据可依了。这时正式开始答题,不论是语言、内容、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要紧紧围绕上面抓住的中心和思路来进行。坚守一条规律,即形式服务于内容,材料服务于中心。分析鉴赏时,紧扣中心,运用术语,依题作答,不仅要说出它是什么,还要找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为什么,会怎样。
  其着力点:
  一、词、句的含意及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①所写对象的特点与词、句的表现力的关系。②词、句与前后内容的关系。词语的意思可根据前后文的互释关系,从指代义、概括义、比喻义的角度去解读。句子的意思可以从句子的成分分析、前后互释、说话用意的角度去解读: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有总领、承上启下、总结、表明观点等。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③词、句与中心的关系。④词、句的其他表现意图。如鲁迅的文章就经常给不点名的敌手以顺势的一击。
  二、某一形象或内容在文中的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①是不是准确表现或抓住了所写对象的特点;②是不是深入表现了中心或批驳了其他思想;③是不是作者思路的转换处;④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衬托,在表现中心或吸引读者方面有何效果。
  三、筛选或概括某一信息。首先“定点”,即找出出题点涉及的范围,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然后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的相关信息。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读全段甚至全文,仍采用剔骨之法,再将其“剁碎”,把要点整合,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
  四、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依据第一、二步的理解即可回答。回答时尽量用文章中的句子和词语。
  应明确的是,命题者拟题一般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该先从多选题入手,即可与自己的理解进行对照,又可加深理解,答题准确率也会较最后来做它高些;然后再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6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