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懂诗歌有章可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诗歌的鉴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求也非常明确,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中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把握思想感情就应首先从形象、语言也就是诗歌的内容入手,做到披文入理。考试中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如何去把握内容进而理解其思想感情呢?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充分并且详细地占有有效信息,做到“五看”在读懂内容上很重要。这“五看”分别是:
  第一看题目。在实际的考试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忽略了题目的重要性。但诗歌的题目有时会直接透露出全诗的内容。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看完题目就知道了诗歌内容中的时间、事件,一个“忆”字也将作者的情感表露在了读者面前。带着这些信息去读诗文,何愁不懂?又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冬至是古人很重视的节气之一,这一天大多会全家团聚,而作者身在邯郸,黑夜袭来独自一人怎能不思念家乡?只要仔细地品读一下题目,就能更好地借助题目给以的信息分析鉴赏全诗。有的诗题目还会反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勃的《咏风》、杜甫的《孤雁》、王安石的《孤桐》都是以物为题,很容易让人想到托物言志,再结合平时讲解的托物言志的诗词阅读方法,读懂诗歌内容就容易得多。
  第二看作者。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生平经历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风格的作品产生。李清照是被人们熟知的婉约派词人,许多人在吟诵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时候或许不知道“九万里风鹏正举”这样豪迈旷达的诗句也是出自这位女词人之手。杜甫的诗大多反映当时时代的社会现实,尤其关注处于离乱中的百姓。也因此他的诗被人称为“诗史”。如《兵车行》中写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诗句写出了战乱之中百姓饱受苦难的情景。不过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则表现出另外一种生活情趣,如《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溪, 千多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饱经离乱之后,杜甫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所以,读诗的时候关注一下作者,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对读懂诗歌内容也很重要。
  第三看诗文。要想读懂诗歌,能读懂诗句内容最重要,这也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其中不乏技巧可寻。
  诗歌的写作目的最终不外乎“抒情”二字,不过中国古代的诗人大都比较含蓄,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中少有直抒胸臆的。那么诗人要如何表达他们那充沛的感情呢?多数诗人会选择借景抒情,也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所描写的景物上。所以在阅读诗句时,需要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景物和景物的特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品味诗中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读者可以很好得把握“断肠人”的思想感情。
  古诗的内容情感由“语言”这个载体来表现。同时古诗的语言又十分凝练、含蓄,因此,读懂诗句还应学会阅读和品味诗歌语言的表层含义以及深层含义。
  理解诗句表层含义,首先要明白词语的意思,尤其是其中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 理解诗句表层含义,还要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对仗,讲究音韵,因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它有时跳跃有时省略有时语序倒装有时互文甚至还会出现词类活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使江南两岸草木变绿的意思;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正常的句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句式有倒装现象;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意思是“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用到了互文手法。因而在理解诗句意思时,注意辨识句式特点,随时梳理才能读懂诗句。
  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要学会将上下文有关词语联系起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更为深入的品味鉴赏。读出诗句的语境意义、意境意义。
  第四看注释。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给出的注释对读懂诗歌很重要。2008年全国Ⅰ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是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蓬。”诗文后面给出了三个注释,其中的“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在回答第一问“找出并分析‘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中传神的字”时的作用显而易见。还有些高考题在注释中给出作者的写作背景,如2008年江西卷考到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三)》“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给出的注释内容为:“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看过注释再读原文就会发现:诗文虽然句句写景,但实际写出了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可见注释中的内容在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诗歌的过程中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第五看考题。考试的题目中偶尔会出现对诗文内容有提示作用的语言。2008宁夏海南卷诗歌鉴赏题是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考题问到“请简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个问题的设置提醒了细心的考生:这首诗是为画扇上的景物题词,有对扇面客观图画的描写,也有作者的想象。
  总之,诗歌内容的鉴赏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只有循着一条合理的途经,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就能准确地解读形象,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8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