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永伟 崔宝花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科学有效的导入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成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巧妙的导入能显露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能展示教师教学功底和教学才能。在教学中运用正确而巧妙的方法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
[关键词]科学 技巧 导入 趣味性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科学课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即精彩的导入。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1科学教学导入的作用
科学课导入的主要作用有:(1)使教学的活动有明确的指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2)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对即将讨论的问题发生兴趣;(3)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利展开,减少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如果教师上课前板着老面孔,每次重复着那单调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某某某”来引入新课,学生就会旁若无事,听而无闻,也就很难唤起高昂的学习情绪。可想而知学生在这种精神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肯定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了,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同吃饭,吊起他们的胃口,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如何把握好导入的时机
科学课程有许多知识的前后联系较大,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导入方案时,要体会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而且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引导的方向和到达的位置;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干扰学习内容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导入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2.1新知识开始的导入
这种时机的导入,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序曲”,需要酝酿学生的情绪,把他们带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我们要做到设疑激思、渗透主题。其主要的导入方法有:复习旧知识而导入新课;举出生活实例或自然界的某些现象而导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录像等手段导入新课;介绍传说故事或新闻资料而导入新课;甚至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导入新课。然而教学的奥妙之所在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一内容的新课导入,往往可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如《眼和视觉》一节的导入,可以用光学仪器演示而导入;可以让学生用放大镜把太阳光会聚于一点来导入;也可以用冰山探险采集火种的故事来导入;还可以复习光的折射定律,先作出光线通过三棱镜后的折射光线,再提问两条平行的入射光线两块互相倒置的三棱镜后折射光线将怎样?以此来导入新课等等。我们教师应根据情况选出最佳方法,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求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2.2更换主题或深化主题时的导入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和拓宽,以及主题内容的更换的时候,随着矛盾的揭示、问题的明确,也应配合以相应的导入,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和思考。如在《杠杆》的教学过程中,当授课内容深入到必需引入力臂概念时教师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引导到“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和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这两段距离上。这样就可以使力臂概念的建立顺理成章了。
2.3设疑激思或组织讨论时的导入
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思考回答,是教学中常用的反馈信息的渠道,是启迪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好手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式,也是检验学生选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动机。为充分发挥提问和讨论的功效,教师必须有所引导。如果教师对将要提出的问题不事先作好铺垫和引导,一旦对问题作出了错误的回答,形成了错误的概念,教师再进行纠正就困难得多了。
2.4实验演示或使用多媒体时的导入
演示实验或使用的媒体手段时学生观察的效果,跟教师操作前的导入大有关系。此时的导入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观察的方法和记录的内容,以免学生被偏离主题的枝节所吸引而影响演示的实效。这一时机导入的方法,以阅读有关资料、教师讲解和复习提问为多。
3成功导入的几个要素
要想导入获得成功必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3.1 趣味性
导入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兴趣、激发动机也可归纳为自然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导入要趣味浓厚,引人入胜。因为趣味浓厚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充满情趣的导入,就能增强兴趣,调节气氛,交流情感,促进教学。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妙趣横生的游戏、新颖明了的演示等导入方法,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有趣、新奇不解的情境。如导入“力的图示”,讲解力的三要素时,可叫选班里力气最大一位学生和最小一位学生上来,问同学们比试力气谁会赢。然后让力气大的那位学生站在前门里面手推门的内缘往外推,力气小的学生站在前门外面手推门的外缘往里推,结果小同学战胜了大同学,众人大笑,在这真实有趣的气氛中,明白了“力的作用与作用点有关”道理。这个事例还可以用在杠杆力臂的教学导入。
3.2启发性
富于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内容。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学习能力。如“电阻”概念的导入,可从同一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在同一电压下不同导体中的电流不等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思考: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有何特点?不同导体的这一比值又有何特点?在相同的电压下,不同导体中的电流与此比值有何大小关系?此比值对电流起了怎样一种作用?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就把电阻的作用、电阻的表示方法,尤其是电阻作为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电压和电流的大小均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全由学生自己导出来了。
3.3关联性
我们教师在导入时学生提供的感知材料,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要与新、旧知识更新相连,导入的方法也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层次。教师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新旧相连,过渡自然,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学习,有何科学意义,使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顺利实现知识的拓宽。
3.4科学性和实效性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教学的思想和内容,要求导入有明确的目的,鲜明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用性,使导入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有力助手。若以故事或事例导入,则要简明扼要主题突出,以防学生从中找出与主题无关的情节去发挥、去想象而影响教学;若以演示实验导入,不可做费时复杂的实验,而应做器材简便、可见度大、效果明显的实验。而不能盲目强调趣味性而把学生引入歧途,也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5 艺术性
导入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以精练、准确、科学、可接受和扣人心弦的语言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创设科学情境的导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清新流畅、条理清楚,又要娓娓动听,形象动人,以充满激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直观演示、实验演示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要选用恰当的词句,准确简洁地表达教学内容;运用复习导入或联系实验导入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确,准确严密,逻辑性强;运用悬念导入时,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令人深思。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学和学法有机配合的整体,是一门艺术。没有适时的导入,课堂教学便只是一种拼凑,不再是“有机的整体”,也就减少了它的艺术魅力。
4科学导入的几个技巧
4.1有意识地暴露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毕竟年龄较小,知识不全面,经验不足,常常会自以为是、自以为能。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让他们上当、碰钉子,暴露知识上和技能上的缺陷和漏洞,以便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长度的测量”一节的教学中,针对学生认为“量尺子”简单容易、哪个不会的思想,先让他们比赛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如自然课本(看谁测得又快又好)。公布几个相差较大的结果后,我们不要急于指出问题马上进入正题,而是讲述了一个“因小失大”的小故事:五十年代国外一架大客机失事,使一百多人丧失生命,飞机摔成碎片。问题就出在一个只值几分钱的小零件上,原因是加工太不精密――相差头发丝粗细的百分之几。学生既感到震惊,又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认识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道理。这时,因势利导地讲授测量的基本知识,学生就不会漫不经心,原来以为没有什么学头的教材也聚精会神的学了。
4.2引进熟悉的实例
科学课程研究的内容,许多都是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一般能感觉到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得到科学的解释,便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借助于实际事例引出课题。讲压强时,随手拿起学生一个书包发问:为什么背带不用细绳而用宽带?讲比热时,我们可提举夏天太阳底下的水泥路和沙滩比河水更烫的事实;讲摩擦时,提问穿旧鞋为什么比穿新鞋容易滑倒?讲光的传播速度时,可举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等。利用这种方法,许多问题都可以从身边讲起,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课题,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
4.3做好演示实验
根据教材的需要,巧设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所要研究的科学现象,在学生惊奇、兴奋,萌发了探求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随机将学生的思维转向新课题。对于实验,学生是有浓厚兴趣的。做好演示,既是提示事物内部联系、现象规律的需要,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紧贴的实验,通过实验来诱导学生步入思维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例如,讲“大气压强”时,可先作了白纸托水的实验,再做“马德堡半球”的演示:没有抽出空气或放入空气时,一个小同学一拉就开;抽掉空气,六个力气大的同学也拉不开,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强大。这样,学生听讲、观察其它演示实验,目的更明确,注意力自然会更集中。
4.4组织适当的讨论
有些容易混淆或难以建立的概念,靠我们教师的枯燥说教,费尽口舌也不一定能收到良效,倒不如提出问题,组织讨论,让他们在争辩和议论中获得深刻而正确的认识。在上“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使学生牢固树立“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一开口我们就可以说:“我有两个观点:桌子不拖不走,车子不推不动……,‘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板书);拉动的桌子放手就停,刚推动的车子松手就不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板书)。你们赞成还是反对?话音刚落,学生就议论纷纷,积极举手发言:有否定的,也有肯定的;摆事实,讲道理,互不相让。通过热烈的争论,最后认识归于统一。这样,“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性观点,就建立在学生主动探索、激烈争辩的兴奋之中,有如刀刻火烙,比在“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状态下建立的印象不知要深刻多少倍,这就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5设置合理的悬念
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设置悬念,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悬念设计得好,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定向思维,但要注意的是,引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要能提挈全课,难易适当,富有启发性、吸引力。如在讲述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时,怎样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怎样才能准确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学生答不上来,急切希望知道方法。这样,要他们看书,就会更加仔细;让他们听讲,就会更加用心。教学任务自然容易圆满完成。
综上所述,恰当的导入,如同桥梁,具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保证教学效果。当然,这个过程中还要科学控制导入时间长度。导入时间过短,内容安排过简,则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任务,难以形成完整的概念,也难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导入时间过长,内容过多,则会喧宾夺主,误导学生,影响课时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必须以课时教学任务为基础精心研究、周密计划,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导入内容。把握好科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好了,成功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柳斌主编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丛书中学物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旭远主编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韩景春主编 理教学技能训练 银河出版社
[4]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陈敏 初中自然科学导入教学的调查研究及改进建议 中小学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2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