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阅读走进课堂,走进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感的训练主要靠教师的示范和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的感悟 ,让阅读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阅读充满校园,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让阅读最终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成为每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加油机,助推剂。
  关键词:阅读 生活 兴趣
  
  岁月匆匆,在教师这条路上已行走了二十余年。回首这二十多年与学生相伴的教学生涯,虽说辛苦,却也算是值得。如果说是辛苦,那么看着学生一个个朝健康的方向成长,最后获知,明理时却是欣慰与愉悦。耕耘的辛苦,收获的喜悦,种种夹杂在这二十余年间,也算是岁月赐给自己的财富,丰富着自己的人生。
  一件真实的事情让我不得不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一位大学教授在学生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前给大家留了最后一道作业;希望大家工作以后每年阅读一本书,当时全场一片沸腾,认为教授的要求太容易了。数年之后师生再次聚会,教授询问起作业的完成情况,现场一片寂然,只能寥寥几人表示勉强 完成。此时的学子们才猛然领悟教授的良苦用意。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的训练,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的训练主要靠教师的示范和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的感悟 ,让阅读走进课堂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很多人都认为阅读都是在学生在字词积累上有一定量的基础上才开始的,其实阅读应开始于胎儿、婴幼儿时代,可这时期的阅读完全靠父母完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由此可见教师的阅读示范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中何等重要。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思・克拉克在课堂上就能模拟上千种声音,每次朗读完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
  二、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应在学生学完拼音后就开始,让学生在注音读物的帮助下进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全部完成了所有学习,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的特别爱好的。所以老师在学生初步具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就要让学生有充分阅读的机会。学校也将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分成了高、中、低三个段,每个段都分成四套,每套近300册,每套以班为单位一学期轮换一次。让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机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培养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养成了初步的阅读习习惯后,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关系到阅读的成效,对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用心去读;对文中的精彩语段用情去读;对文中表达的优美意境在想象中去读;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净化,智慧在阅读中得到丰富,情感在阅读中得到升华。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有人曾统计过,一个人活70岁,一生约62万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工作35年,约7.28万小时,再除去睡眠,吃饭和幼年期,业余时间约25.72万小时,相当于工作的3倍。或许是看到了人生十分富裕的业余时间,或许是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人生的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十分重视阅读,英国提出要打造举国都是读书人的国度;日本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法定阅读日;美国历任总统连续提出了"阅读挑战"运动和"阅读优先"方案。中国古代就有"读书三余"论,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现在又有人提出"读书三上论',即"车上、厕上、枕上",时代不同了,"三余论"是否可行;"三上论"是否科学暂且不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为了有一个阅读的良好氛围,有一个通过阅读滋养起来的下一代,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大声读书吧。
  总之,阅读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兴趣是阅读的老师,习惯是阅读的伴侣,方法是阅读的朋友。让阅读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阅读充满校园,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让阅读最终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成为每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加油机,助推剂。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阅读的人生和美好的未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