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高校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琏 王勤宇

  摘要:“体教结合”培养运动员模式的出现,是时代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一个体现。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走学院化之路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走访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具体方法和对策,旨在为我国高校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科技的提升,在追求“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未来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体教结合”,脑体平衡,全面发展的模式,学生运动员将逐渐成为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未成熟,处于成长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资料收集和实证分析,在此对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和对策作一初步探讨。
  
  2学生运动员的称谓
  
  学生运动员是指经过小学――中学(含体育学院附属体校)的系统教育,通过国家入学考试进入大学的运动员。第一身份为学生,第二身份才是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选手。其特征为:在学校进行不间断的文化学习,且能达到学校对普通学生在学业上的基本要求,并且具备高水平竞技能力的高校学生。
  
  3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方法和对策
  
  3.1建立完善的“一条龙”训练体制
  3.1.1“一条龙”训练体制的概念
  “一条龙”训练体制是指高等院校利用课外活动及业余时间,对大、中、小学中部分体育基础较好,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长期科学系统的训练与培养;把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三级训练网络,建立“挂钩”关系,彼此间明确权利和义务,形成小学打基础、中学逐渐成才、大学出尖子的培养体系,形成基础扎实的人才“网络”。“一条龙”训练体制是促进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提高其运动竞技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3.1.2“一条龙”训练体制的实施
  3.1.2.1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运动项目。高校建立“一条龙”训练网的运动项目,不能搞大而全,应根据学校的需要以及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场地设施条件等具体情况,结合国家和地区重点运动项目,先确定一至两个运动项目进行发展建立训练网。当“一条龙”训练网顺利运转并取得经验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再发展建立其它项目的“一条龙”训练网。
  3.1.2.2选拔队员的工作。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向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是“一条龙”训练网的根本任务。选拔队员首先应立足于本校所属的中、小学校,同时还可以扩大到学校所在的地区的其它中、小学。在选拔队员过程中,按报名、推荐和选拔的程序进行,尽可能多吸收具有体育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参加。选材的条件,一般按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专项技术,生理、心理条件和遗传因素等方面进行。
  3.1.2.3学生运动员的输送和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对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到达一定运动水平的优秀运动员,采用层层保送的输送办法。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采用直接输送。高中升大学时,根据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对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的队员降分录取;对达到国家一级以上运动员标准的队员可直接采取保送的办法进入大学。这样就使源源不断的优秀体育人才充实到高校中来。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在竞技水平、智能水平、心理素质都达到了很完善的水平,却在毕业后流失,甚为可惜。因此,还可选拔优秀队员进入职业俱乐部或国家集训队,实现高校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保证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优秀学生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图1)
  
  图1 高校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可持续发展图示
  
  3.2坚持“亦读亦训”的培养方针
  高校应当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学训”结合的特点,采取弹性的学分制,设计灵活的培养方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运动员一边读书,接受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的熏陶,一边从事专业运动训练,不断提高竞技水平,有效地解决“学训”矛盾,培养出高文化知识和高竞技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3.2.1严格的学分要求。高校采用学分制,就必须制定相关规定,防止运动员参加文化学习流于形式,徒有虚名。具体方式为:(1)运动员在校时,每学年的学习成绩不能低于所在学校普通学生的平均成绩。为此,运动员所在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运动员学习的档案,每个运动员的学习成绩都清楚地记录在档案之中,每学年开始时,将运动员的学习成绩与全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不符合要求者取消其比赛资格,不能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组织的各种比赛。(2)运动员要达到攻读学位要求的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运动员因参加比赛耽误了学习,在现定的学年如果没得到必需的学分,则必须延长学习年限。即使是一名十分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为学校争得过荣誉,同样不能享受特殊待遇。
  3.2.2严格的训练规定。为了真正贯彻以学为主的方针,保证运动员在校学习期间,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我国高校可借鉴NCAA的相关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学生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时间。例如:(1)运动员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参加训练的时间和其它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得多于4h;(2)每周的时间不得多于20h;(3)每周必须保证一天的闲暇时间,学校不得安排任何与训练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事情等。
  3.3外聘与培养相结合提高教练员水平
  高校应选择有一定运动经历和经验的高校教师专门从事教练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其执教水平。为了弥补高校教练员训练实践经验不足,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对急缺的教练员采取“请近来”的方式,外聘高水平的专职教练员,以解决训练、竞赛的问题。同时,增加“走出去”的机会,举办教练员培训班,跟踪观摩学习一些高水平教练员的训练和比赛等等。总之,教练员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掌握本项目国内外发展趋势动态、先进技术和先进训练理论方法进行科学训练,积极同国际接轨,才能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水平,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3.4建立完备的竞赛体系
  竞赛是竞技体育的杠杆,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验和促进,是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我国大学生体协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强学生体育协会的职能,积极推进学生体协实体化建设,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协会普遍存在的行政依附性强,机构独立性差,自我组织和自律能力弱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在全国高校之间开展校际体育竞赛,把大学的体育运动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实现大学体育竞赛与专业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分离。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由竞赛管理委员会、规则委员会、入会资格审查委员会、财务委员会、青少年运动委员会、对外协调联络委员会、大学生奖学金委员会、科研委员会、市场开发委员会等若干机构所组成(图2)。
  
  图2 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机构
  
  3.5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道路
  高校应以社会化和产业化为依托,解决学校竞技体育的经费问题。除上级部门和学校拨款外,各高校可积极寻求与运动休闲企业,体育俱乐部或者其它行业合作的模式,达成互惠协议,通过合作共建、企业带资等多种形式的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赞助,筹措资金,增加训练、比赛经费,改善教练员的福利,运动员的装备费和补助及训练必备的硬件设施等训练条件。
  
  4结束语
  
  探索以大学为中心,大、中、小学衔接,培养高素质、高竞技水平学生运动员的途径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毋庸置疑,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代表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必将逐渐成为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因此,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重视以高等院校为基地的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在涉及运动员注册、参加比赛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以国家荣誉和运动员的发展为重,制定高水平教练员力量向高校转移的政策,加大训练经费的投入,促进人、财、物向高校的流动,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优势和综合力量,把大、中、小学真正衔接起来,形成新的培养链条,实现学生运动员既有丰富全面的文化素质,又具备冲击世界水平的势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全国运动训练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杨再淮,俞继英.论经济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王永盛,候小燕,马宪英.中国、美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4]曲小锋.高校应成为我国经济体育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可行性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6).
  [5]吴家琳,侯玉鹭.广东省优秀运动队在“体教结合”上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3,(6):117―119.
  [6]马永红,郭书贤.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学院化”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
  [7]吴家琳,谢英.竞技体育与体育专业院校持续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