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 娟

  摘要:任务教学法作为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之一,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广,如何将其运用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本文介绍了笔者以任务教学法为指导,以课外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开展自主学习的实验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课外小组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从而有效弥补高校大班教学所带来的课时不足等不利因素。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 大班教学 课外小组活动 自主学习
  
  2004年2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新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随着近几年中国高校的扩招,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短缺的现象,普遍采取大班英语教学的方法来弥补教师的短缺。这样的大班英语教学,直接导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开展语言的交流互动活动,无法为学生提供操练的机会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真正贯彻《教学要求》的指导,笔者尝试将大班进行分组,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任务教学法,将课堂上无法完成的语言操练活动以任务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在课外协作完成,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任务完成情况。本文将就课外小组活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过程及成效进行说明,并希望这种方法能成为大班教学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
  
  1.理论基础
  
  1.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学习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种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意义体系,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新的学习是在原有的经验上产生的。建构主义还强调学生是在社会交往中发展的,教学应重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同时还强调学习应当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直接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支持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积极的学习者,社会性学习者和创造性学习者(瞿葆奎,2001)。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法,如:锚式情景教学、问题式学习、任务教学法、协作式学习等。下面简要介绍笔者在实施课外小组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务教学法和协作式学习进行简要地介绍。
  
  1.2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
  任务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美国应用语言学家Nunan给任务教学法下了明确的定义:“学生理解、熟练地使用交互产出的语言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语言的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这种活动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者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过程”(转引自李志英,2004)。在任务的引导下,学生搜集素材、资料,认真思考、引发争论,进行选择性思考和操作探究,得出结论,通过运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开发。这种教学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参与到任务完成的各个环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运用知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1.3协作性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协作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Gokhale,1996;Resta,1995),也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社会建构主义的创始人之一Vygotsky(1978)强调学习的个体性,也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他认为儿童不仅可以通过成人的指导学习,也可以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知识的构建。Bruner(1985)指出,协作性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支持系统使学习者有可能同时将外部知识内化,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转引自胡壮麟,2004)。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任务教学法已经得到外语教学界的广泛承认和推广,利用任务教学法,组织课外小组活动,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这是本研究要具体回答的问题。
  
  2.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样本选自炮兵学院南京分院经济管理专业2005级一年级两个自然班:经管1班和经管2班新生,受试样本的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其中经管1班为对照班,经管2班为实验班,由同一教员讲授英语课。对照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不增加课外活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全和对照班一样,增加课外活动任务。使用的英语教材为《大学英语》全新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册。时间为一学期。下表为学生个人情况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相似,高考成绩的均值经管2班略高一些,但中数是完全一致的,都是82分,从标准差的情况看,差距也不是太大,说明两个班的成绩好坏分布大致相当,经管2班的成绩分布略均衡一些。由于出入不大,我们可以将两个班的差异忽略,认为两个班的学生情况相同,教师相同,所使用的教材相同。
  
  2.3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为:1)学生个人情况统计调查表,统计学生的个人信息,诸如年龄、性别、高考英语成绩等。2)课外小组任务实施完成情况反馈表,及时向教员反馈课外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意见。3)期末英语测试试卷。该试卷内容以本学期所学课本内容为主,对照班和试验班使用同一份试卷,以比较在经过一学期的课外小组活动后,两个班的成绩是否产生差距。
  
  2.4实验过程
  2.4.1分组
  为方便课外活动地开展,实验班学生进行分组。因为我校实行男女生分队制的准军事化管理,男女学生除了上课外,其余时间都不在一起,所以按照男女生分别分组,每组6人,女生6个组,男生6个组。
  2.4.2任务内容
  整个学期的任务活动都与所学课本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主,在学期开始前已提前设计完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视情况加以修改。所有的任务都要求在课外完成,视任务的难易程度决定完成的时间,通常为一到两个星期。
  2.4.3任务设计的原则
  在任务设计中,为了确保任务能切实被学生完成,笔者一直遵循以下的原则:
  A)结合课本和学生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主题,让任务新颖有趣。
  B)任务必须适合小组协作完成,尽量将任务细化到个人。
  C)任务的设计是开放性的,充分给学生预留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D)严格把握任务难易程度,防止过难和过易。
  E)及时听取学生反馈,及时对任务进行调整。
  
  2.5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为了准确证实课外小组活动是否能对英语教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期结束两个班的学生同时参加了期末英语测试,试卷内容完全一样,全是与所学课本内容相关的试题,以考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两个班的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的成绩均值发生了显著差异,实验班为73.25,对照班为66.47,也就是说实验班的平均成绩要比对照班高出6.78分,而入学时两个班的高考平均成绩相差只有1.78分。同时可以看出在本次期末考试中,对照班的最低成绩明显低于实验班,最高成绩也低于实验班。另外从标准差的大小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差异较对照班的成绩差异小,即实验班的成绩分布相对要均匀一些,学生的英语水平要均衡一些。

  经过一个学期的比较试验,参试教员明显感觉到两个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同,实验班的学习气氛更浓厚,学生参与率更高,积极性更强。在活动反馈中,实验班学生普遍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趣,虽然完成任务的过程有时很难,但由于和同学一起,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毅力去完成任务,而任务的成功完成又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决心。
  由此可以看出,课外小组活动能够明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2.6实例说明
  现以其中的一个任务为实例来说明课外小组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
  课文:第一单元“Writing for Myself”。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一位小男孩如何从讨厌写作转而决定以写作为终生职业,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讲述一个故事或一次经历。
  任务名称:看图编故事
  任务目的:练习记叙文的写作和故事的讲述能力
  任务安排:每个小组通过抽签领取自己的任务。每组任务由六张有序的故事插图组成(因为每组成员为6人),故事的顺序没有给出。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选取其中的一幅图,自行将这幅图的内容用文字描述出来(书面的)。然后由小组长召集大家各自将自己手中的图描述一遍(口头的),大家一起判断图的顺序,再根据6张图编一个完整的故事。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6张图,并讲述故事。
  任务完成情况: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任务,没有简单的对错、好坏之分,学生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故事逻辑分明,有的故事怪诞好笑,有的则被编成了神秘的恐怖故事。因为发音问题,有的小组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编的故事,教师又布置了后续任务,让每个小组将图和文字结合起来,制作成简易的小画书,各组交流。
  任务反馈:学生普遍反映这个活动很有趣,尤其是大家一起讨论怎样编故事的时候,常常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激烈的争论,也常常因为某个人的奇思妙想而引发一连串的灵感。在将故事变成文字时遇到不少困难,为解决困难,大家都很积极地查阅字典,翻参考书,或是向其他组的人请教。制作小画书的过程也非常有趣,好几个组还增加了图的数量及对话,提高故事的可读性。
  
  3.总结
  
  课外小组活动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任务教学法和协作性学习,按照《课程要求》的指导来实施开展的。该活动有效拓展了课堂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课外小组活动,笔者有效地解决了大学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学生数量多,课时数少的问题,有机结合了传统教学法(运用于课堂内)和新颖的任务教学法和协作式学习(课外小组任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英语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查阅资料、电脑运用的能力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目前还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如何有效地对课外小组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如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如何解决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对任务完成的影响等。这些问题将是笔者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志英.任务教学法与英语教学改革[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月,第21卷第1期.
  [3]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6期.
  [4]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5]Gokhale,A.A.1996.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J].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7(1).
  [6]Bruner,J.1985.Vygotsky:An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perspective[A].In Cultur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Vygotskian Perspectives[C].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