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化学教育应渗透化学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晓霞

  摘要: 化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以知识为载体,适时地融入化学史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使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渗“史”于知,寓“德”于智,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本文拟就化学教学渗透化学史素质教育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 化学史 渗透 素质教育
  
  一、 化学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因此面向21世纪的高职教育,已不应仅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高职高专化学教学大纲(试用)》,除了对知识、技能和能力有明确的目标外,也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诸如“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等等。因此素质教育是电大化学的教学要求。
  化学发展史是化学孕育、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寻觅化学发展的足迹,使学生置身于化学发展的过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现化学史的伟大发现、发明的思维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创新精神;介绍化学发展中的曲折和挫折,可以使学生学到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思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史,无疑将有助于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经调查发现,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化学史知之甚少,而他们对化学史实际上很感兴趣。从心理学上说,趣味性的东西更能刺激其大脑兴奋,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理性的评说,也会给学生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化学教育中亟待渗透化学史素质教育。
  
  二、 电大化学史素质教育的内容
  
  化学史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等教育内容。
  
  1. 思想素质教育
  青年学生的特点是富有朝气,勇于创新,憧憬未来。他们正处于可塑性大,接受知识快的阶段。在化学教育中,结合认知教育的有关内容,介绍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古代化工的成就;介绍近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家对化学发展的伟大贡献,会深深打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从感知爱国素材到领悟爱国精神,进而追求爱国行动。比如:结合碳、硫或硝酸盐内容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它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人类控制自然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结合硅酸盐内容的教学,告诉学生大约在公元800年前我国就能制作陶瓷,英语中“china”一词就是西方对我国人民发明瓷器的永恒纪念;此外,我国人民春秋晚期冶铁,战国末期炼铁,宋初冶金,西汉发明造纸术等史实寓于炼钢、炼铜以及纤维素的用途等教学内容中,足以使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孕育出无数爱国志士,特别在近代化学史上,有不少化学家怀着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抛下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深情地投入祖国的怀抱,这正是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写照。比如,制碱工业的先驱、化学家侯德榜,不忍帝国主义垄断的苏尔维法制碱技术,留学美国后毅然回国,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创造出氨碱生产纯碱的方法,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还有胶体化学家傅鹰、“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殷殷爱国事迹,对学生学好知识,报效祖国有极好的教育作用。
  恩格斯说过“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的思维方法”。化学是提示自然规律的科学,辩证法可以揭示科学变化规律,而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我们在化学教育中向学生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化学学科的规律。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与评价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化学学科的认识成果以及化学家的作用和贡献,不能用现代观点去否定某些理论、假说等曾经在科学史上所起的作用。
  比如:结合空气组成内容的教学,要向学生讲清,空气的组成现在看来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但在当时却有许多科学家对此作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到拉瓦锡等为代表的科学家,是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后才得出结论的;同时很有必要评说一下燃素学说,尽管该学说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用它解释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和现象,并把许多化学事实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在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卓越成就时,还应指出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科学水平以及前人的科学成果等内容,使学生懂得前人的劳动成果永远给人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展真理的。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正是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以往掌握的大量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经过努力探索,提出自己的创见,最终才发现了这一规律。
  
  2. 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化学史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素质。
  化学史上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凝结着化学家长期艰辛的劳动,体现着他们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而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比如:氟的发现。由于单质氟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长期以来未能制得其单质,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了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雷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科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科学家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然而在化学史上最富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要数“科学怪人”诺贝尔,他为了研制炸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试验过程中,有5人殉难,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伤,他自己也在一次试验中被炸得满脸血污,险些遇难,但诺贝尔并没有被死亡吓倒,在总结教训后,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烈性安全炸药,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些史实都有力地说明了科学家对科学的真诚热爱,追求科学的信念,而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甚至为科学献身。这些内容都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的核心。要教育学生诚实细致,不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史上称为“第三位小数上的发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克,这一差异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对此并没有忽略,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关于存在着“轻氮”和“重氮”的假设,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而加以“修正”,而是抓住不放,终于发现了第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氩。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教育学生做学问同样必须要具有诚实的、精益求精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贯穿于科学认识的始终,是认识主体正确反映认识客体的主观手段。化学史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家不是盲目地进行研究,而是有一定的科研方法;观察、假设、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发现规律、用规律反过来指导实验等。通过仿照化学家的研究方法,重复化学家曾走过的路(如模仿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钟罩实验等),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了学校,也会借助于科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在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再学习。

  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升华过程。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体会科学家的“发现”过程,给学生今后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模型,可依据现行化学教材介绍的几位科学家,着重介绍科学家“发现”的思维过程,其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科学方法中的假设、模型等。例如讲苯的结构时,可介绍凯库勒如何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在休息时,看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而顿悟,得出苯的环状结构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心理素质教育
  化学史的素质教育,还可以通过化学家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化学史的人格教育主要包括价值观、群体意识、沟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价值观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对此,化学史可提供许多典型的素材。
  诺贝尔是一位亿万富翁,却终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但在救济穷人,资助科研人员和投资设立科学奖金等方面却十分慷慨,他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为人类留下了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财富;居里夫人在提炼镭成功后,曾有人劝她申请专利,她却毫不犹豫把提炼镭的方法公之于众,她那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将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成分,它表现为:与人合作的精神,待人友善,珍视友谊等。德国人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之间的友谊史话给我们以宝贵的启迪。他俩曾因氰酸和雷酸的性质不同而化学成份相同发生争论,在争论中他们建立了友谊,通过互相协作,终于研究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此后他俩合作写了几十篇论文,署名互相谦让,他们的关系,用李比希的话说“是同一个领域中工作,竞争而不嫉妒”。这对那些有心理障碍,人际关系较紧张的同学来说,将启发们他作深刻的内省。
  
  三、化学史素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化学史素质教育应采用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等。所谓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从教学内容上来考虑的。集中教育把化学史实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化学家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贡献等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即本着“有论、有史,有人、有事”的原则组织内容,着重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所选的内容应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近代化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都可采用集中的教育形式。分散教育,是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化学史的一种教育形式。例如,结合空气组成的讲授,穿插介绍惰性气体的发现小史;结合纯碱的制备,穿插介绍后得到制碱法;结合硝酸的化学性质,穿插介绍丹麦科学家玻尔巧用王水保存诺贝尔奖章的故事等等。
  所谓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从教育形式来考虑的。课内教育用教学模式来进行化学史素质教育。复习课可把学过的有关知识按化学史的发展顺序重新组合成新的系统来进行教学;实验课可把化学家曾做过的实验引进化学实验课堂。课外活动是开展化学史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并经常采取如下活动内容: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化学史专题读书报告会;介绍化学最新发现及发展远景;组织阅读有关资料,看科技电影;参观科技展览等。课外活动开展化学史素质教育的优点是:内容较为丰富、完整和系统,形式活泼多样。
  电大化学史素质教育除了采用上述教育形式,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有目的进行素质教育
  应注意以下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目的、动机、兴趣,即动力因素;激情、自信感、钻研精神,即状态因素;成绩、成果、成功愉快感,即成果因素。只有重视这些心理因素,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有目的进行素质教育。
  
  第二, 注意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进行素质教育
  化学史素质教育要注意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第一年可侧重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第二年可侧重于价值观教育;第三年可侧重于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论教育。而有关健康人格的教育则贯穿于三年之中。需要说明的是,有所侧重并不排除必要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第三,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化学史素质教育,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感渗透,树立榜样,培养习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方法将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总之,化学教育渗透化学史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论的教育,而且还有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如果能充分发掘史料矿藏,并科学地、艺术地、适时地加以“冶炼和铸造”,那么每一个化学史实,都将成为素质教育的阵地,做到以史为鉴,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范杰主编.化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苏]德尼特里弗诺夫,弗德特里弗诺夫著.徐宗义译.化学元素史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