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小菱
摘要: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它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可以把不同地域的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学习中,把语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交际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在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目标,教师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而学生只是拼命地背单词和语法。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很难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口不能言,有耳不能听。其根源之一在于忽视了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绝不能不强调文化。教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要和学习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联系起来。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处理好由于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达到增进与外国人的文化层次上的理解,实现充分顺畅的交流与深层次沟通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跨越文化障碍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直接实现,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也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和思维方式。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俗又在其语言中表现出来。因此,人类的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我国对于文化有很多定义。辞海中对我国文化作了这样的表述: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在社会历史事件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人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西方对于文化也有很多定义。19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文化对语言有着很大影响。文化对词汇的影响最大、最明显。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什么概念,这个民族中就会有相应的词汇来指代这个概念。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交流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也日益增强。如英语中的sofa和汉语中的“沙发”;英语中的internet和汉语中的“因特网”。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有不同的参考系统,虽然使用同一词语,心里联想到的词语含义都不尽一致,因此使得词汇的文化内涵产生差异。
因此,文化信息的传递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比如,教师在讲到与圣诞节相关的内容时,如果孤立地给学生讲解chimney(烟囱),present(礼物),stocking(长筒袜)等词汇,学生很难联想圣诞节的文化背景。但如果教师能结合解说圣诞老人如何将圣诞礼物通过烟囱放入孩子们的长筒袜,给这些词汇注入圣诞节的文化色彩,学生的脑海中就会自然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圣诞画面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其实正是感受其文化。学习英语不只是学习单词、语法、语音,而是要把它们与适当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词语往往体现各种文化信息,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跨文化”是指两种文化的交叉作用及相互影响。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中西文化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积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烙印。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文化差异往往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并用该体系认识、感受、阐释同一个物质世界。而传统语言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语言的社会语用规则知识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地道的大学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或交际。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当它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差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语言差异,同时也要研究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培养出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学生。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从词汇角度入手,挖掘词的意义和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挖掘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比如peasant一词在英语中原来指“土地上工作的人”,特别是指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农业生产者,但随着16世纪到19世纪英国农业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个词已被farmer所取代,现在它在英语中常指没有受过教育、收入低下、举止粗鲁的人。所以对一位英语国家的农民劳动者切不可称之为peasant。
2.从习语角度着手,开展语言与文化的同步教学。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对习语进行教学,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比如“雨后春笋”一词,汉语应用甚广,因其简练、雅洁、形象而又生动地形容在美丽的春雨后竹笋蓬勃茁壮成长的动人情景。如果译成英语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显得平淡而又冗长,而与之相适应的英语则是to mushroom,这种译法让外国人看了一目了然。
3.从语法角度着手,突出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善。如英语语法对各词注重单数、复数形式的运用。如果说“我们都是学生”,译成英语We are all students.但在汉语中就不用“学生们”,而英语student一词则要加上复数“s”。
4.从习俗角度着手,掌握合乎社交礼节的活英文。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多人会认为英语中的“please”相当于汉语中的“请”。但在某些场合都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说先进门或先下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 you”。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交际能力的理论,吸取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离不开不断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由于学生背景的多样性,教师要结合不同班级、专业的特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最后,由于英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应用英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4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