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尊重德育主体 清除成长障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静波

  近几年来,黄桥中学坚持尊重德育主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成功地帮助学生清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成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四星级普通高中。
  黄桥中学依托自身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人文化的管理模式和校本化的德育评价体系,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
  
  一、发挥主体作用,德育管理自主化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无论是社会公德意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还是礼仪常规、文明行为习惯等,都相对薄弱。针对这一实际,学校健全了校级、年级、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网络,依次建立了三级管理体制。在校级层面,学生会干部一年一轮换,职能是根据学校、政教处和团委德育工作计划和思路,拟定活动方案、主题内容、实施方式和要求。年级学生自管会干部每学期一轮换,职能是负责年级的各项日常管理和各类主题活动的开展,参与学校文明班级及优秀学生干部的评定。班级自管中心组成员每月一轮换,其职能是协助班主任组织实施常规管理,参与监督、记载各类活动的开展情况,协助班主任做好同学的操行评价工作。我校学生会在学校宏观指导下,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礼仪常规》和《黄桥中学学生一日常规》等量化成“百分赛”的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管理,又使每个学生自觉接受监督。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单项标兵的评定,主要依据是“百分赛”的考核结果。学生全员参与,自治,自理,自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既关爱自己,也关爱他人。社会公德意识逐渐加强,精神文明水平逐渐提高,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人际尊重、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也逐渐获得。
  
  二、关爱弱势群体,德育管理人本化
  
  一般说来,学校中的青少年弱势群体,往往是由家庭特困生和成绩特差生构成。家庭特困生住的、穿的、吃的、用的都不能与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相提并论。他们易受环境场的刺激,转而迁怒于家庭、他人和社会。成绩特差生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逆反心理强烈,自控力差,容易走极端。因此,如果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就很难消除学校乃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而影响到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对家庭特困生,我们通过学校扶助、企业资助、个人捐助等途径给予人本化关爱。在调查摸底、归类分级的基础上,对面上的贫困生,学校为其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每年该项支出40万元左右。对点上的特困生,我们联系东进化工厂、金太阳奶业集团等企业,资助他们每月300元左右的生活费。对突发性天灾人祸造成的家庭特困生,我们通过党员、教职工和学生个人捐助,为其解决困难。对成绩特差生,我们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三管齐下的办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消自卑感,增强自信心,逐步补上文化基础课。此外,学校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征文竞赛、演讲比赛、书画展览、劳技制作竞赛、文娱演出、田径运动会,让他们张扬个性,展示特长,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几年,我们学校校风正,学风好,学生综合素质高,家长普遍认同,这是与我们关爱弱势群体,坚持人本化的德育管理密不可分的。
  
  三、鼓励实践体验,德育管理特色化
  
  黄桥,是全国文明小城镇之一,有厚重的文化底蕴;黄桥,又因为黄桥战役而闻名,有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百年名镇的德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的活动平台,是我校德育管理的一个特色。黄桥战役烈士陵园、新四军东进纪念馆、中共江浙地区泰兴独立支部旧址,是我校学生德育基地;黑松林胶粘剂厂、凤灵乐器有限公司、金太阳奶业集团,是我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入活动基地,让学生得以亲身感悟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与崇高;亲身体验艰苦创业、诚实守信、人文管理、品牌效应的真正内涵。学校通过团委、学生会组建“志愿服务队”,参观明朝“顾孝子碑亭”,为黄桥敬老院老人送温暖、献爱心,亲身体验弘扬尊老孝悌传统美德的愉悦;参加黄桥镇的绿化、美化活动,亲身感受为创建全国文明小城镇作贡献的自豪。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到黄桥交警中队进行黄桥镇交通事故案例调查,到黄桥餐饮业进行饮食卫生调查访问,增强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学生们的这些活动体验,受益终身,为以后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三泰”地区社会各界把重视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几乎光大到了极致。在现行高考制度影响下,高中“择校热”、高考“分数热”一再升温。生源数量的不断膨胀,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思想品德、学习方式差异明显,教育教学的管理难度也在明显加大。
  现在的高中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比如,他们对新事物反应敏感,对文化偶像、网络世界、生活恋情、暴力冲动等都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他们相对早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家庭、学校的正面教育,不一定得到他们的认同,如果强迫他们接受,很有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逆反甚至是道德叛逆。他们心理比较脆弱,自制力差,有的情绪偏激,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在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强烈期待下,在学校仍然挣脱不了“升学率”桎梏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个体的活动空间有限,少数基础差、成绩上不去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失去生活的乐趣,把精力转而放到早恋、上网、与社会上的小痞子交往等方面,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
  根据当前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和青少年学生所呈现的新特点,我们要努力探索高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切实改变传统德育过程中学生所处的被动地位,尊重德育主体,注重德育主体的“内化”,帮助学生扫除成长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此,谈谈我们对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引导学生自我建构道德的认知层面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外部信息逐渐内化,内在认知逐渐建构并显露的复杂过程。个体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学校德育的规范性要求不可能被全体学生完全接受。只有引导学生对来自外部的信息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取舍,才能促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层面,从而实现在道德心理需要驱动下的价值、情感、态度、行为的认同。学校在引导学生自我建构道德的认知层面方面,可多采用案例讨论评价法。学校将当前中学生中确实存在的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如上网成瘾、早恋、打群架、离家出走等现象,通过主题班会、广播电视等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明辨网上求知与网上寻求刺激的本质区别,正确认识性、性爱与爱情的关系,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二、尊重、鼓励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和体验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指出,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是“学校德育变革的核心”。“德育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需要主体的自我完成。”上海光明中学开展的“中国风・民族魂”教育活动启迪我们:学校德育不应该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要把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为行为的主体,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在具体践行中体验感悟,并通过教育唤起发自内心的自觉意识。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尊重、鼓励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和体验,并为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搭建很好的活动平台。
  
  三、双向沟通,平等对话,形成和谐的代际合作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成年人负有引导和教育的责任,青少年也需要成年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但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无奈感叹:道理说了一大堆,可他们就是听不进,改不了!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双向沟通,对孩子板着面孔说教,没有真正摆好平等对话的位置,导致了学生的厌烦和逆反,因而不能形成和谐的代际合作。为了解决这个共性问题,学校要重视建立人格化的德育管理机制,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学习环境。学校的德育管理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任、关心、爱护、体贴的基础之上,尊重学生人格,不允许老师当众批评、厉声呵斥学生,给学生以发泄的机会和倾诉的自由。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给学生安全感,愿意说出真心话。另外,主动搭建“家长与子女平等交流会”的平台,努力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进而形成和谐、民主、友爱的心理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学校提倡每一个教师都要能说出所教班级学生的特长或闪光点,对班级中的弱势学生,必须从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入手,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愿意与老师、与家长合作,逐渐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