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引发 情感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岚
摘 要:本文作者从兴趣、情感入手,论述了如何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求,进而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的。
关键词:兴趣 情感 案例 德育
背景:
德育课程――在很多学生的印象中就是一门上起来枯燥无味,又没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学生之所以会对德育课程产生这样的印象,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在生活中没体会到德育课程的作用,也就是学生所认为的“书上讲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而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求欲望不够强烈,往往大多都是盲目地接受书本观点,机械性地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这些使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更加不令人满意。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来向学生传授德育内容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那么,作为德育课教师如何通过案例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探求,进而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呢?
我在给高职二年级学生讲授《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这一框题时,从兴趣、情感入手作了一些尝试。
描述:
情景一:这节课的主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这一框题我以前通过案例介绍的方式曾经给学生讲授过,但是学生对我所说的案例不感兴趣,因此课堂学习气氛不浓,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这次的教授中,我依然选择了案例导入的方式。“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这一框题,那么在学习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当我刚刚把我的意思表达出来,我就听到一些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了。“估计又是林肯的故事。”“要不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唉,随便什么啦,反正这些故事我们肯定听过了。”……我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应比较冷淡,有对我接下去要介绍的案例没有想关注的意思表示,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趴在课桌上了。当我打开提前准备好的一段关于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视频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表情开始慢慢起了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这个案例,融入我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在接下去的课堂教授过程中,我也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提高。
情景二:当我通过施正荣先生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与学生一起讨论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后,在归纳环节中,我又提供给学生一系列企业的员工招聘条件(如某集团公司热电厂对招聘热能和锅炉工的个人素质要求是:身体健康,工作认真负责,能承担工作压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够积极配合他人工作。某商务有限公司对招聘的信息管理员和导购员的素质要求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高的悟性、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善于沟通协调。)要求学生总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们每一位普通的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哪些条件?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当我布置了这个活动后,学生讨论的结果让我出乎意料。他们不是从这个活动本身来回答,而是结合了本课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告诉我他们现阶段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成为一名企业需要的员工,哪些方面是做到了,哪些方面还有不足。
分析:
首先,要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的前提下才会积极的思考。可以说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内动力。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思考。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在案例教学中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可以在案例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作重点的把握。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提高,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了,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此一部分比较传统的案例不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内容的时候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做到与时俱进。要在内容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吸引他们的眼球。在本课导入案例的选择上,我选择了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先生的成功案例,这个选择就不是随意的。被无锡市人民政府授予“创新先锋”的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博士在无锡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是他是如何从一个留洋博士到首富的,他的创业经历了些什么,对于我们这些在无锡生活的学生而言却是陌生的。他们对这样一个具有传奇性色彩的人物是有着非常强的了解欲望的。因此,我在选择案例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欲望,介绍他们想了解的内容,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注意案例内容的选择的同时,我认为教师在案例介绍的形式上要新颖、要多样化,一个教师不能每次案例介绍都用同一种形式。在这节课中,我摈弃传统文字的形式,而是采用了视频的方式,这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当然,案例介绍采用什么形式也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我这节课的学生是高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而言,他们不希望教师把他们当作是毫无分析能力的孩子,希望教师能以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因此我在选择视频形式的时候,没有采用那种直接的人物传记介绍,而是选择了一段施正荣先生的访谈视频。事实证明,学生也的确比较适应这种访谈的形式。他们不是单向地从视频中了解施正荣的成功经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了施正荣和主持人之间的互动之中,通过访谈的语言总结出这节课的主题“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通过改变案例介绍的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其次,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德育内容,将书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必须使学生从兴趣中体会出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具有信号、动力和移情功能。它能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促成智能的更好发挥。学生一旦对德育对象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能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了。
那么,如何从兴趣中引出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呢?通过这节课的探索,我认为要把握两点。
第一是环节。教师在什么时候帮助学生从兴趣转为情感,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经过精心的设计的。比如,在这节课中我们不能把情感培养安排在新课导入之后,因为学生对于这节课的主题“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这一内容还没有认识,而情感的转化是要建立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对德育内容没有丝毫认识,他们是很难对这些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因此,我认为在归纳时培养与发挥学生的情感是比较恰当的。在情景二中,我们也发现因为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因此他们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我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去。
第二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就是用了施正荣先生的案例,但是这个案例在很多方面毕竟和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比如他们之间学历的差异等等,如果我仅仅照搬这个案例,就会因其空洞的说教而引起学生的抗拒反感,而要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就必须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到与案例中相似的地方。那么如何做到把教师所举的案例引到学生自己身上来呢?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架设一座联系学生和案例的桥梁。而这座桥教师从哪里去入手找呢?就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成功不是像施正荣那样成为首富,而是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一名企业需要的员工,能学以致用。因此我结合职业学校的这个特点,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在归纳总结环节设计了“现代企业招牌员工的条件”的探讨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这一德育内容不仅从情感上接受了,而且也发现德育课程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从而提高了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多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多解读学生的生活经验,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所要传授的德育内容。
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不是我一节课,一次反思就够了,我想只有一次次的积累,一次次的反思,才能真正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