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桂芳
摘 要: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培养
引言
一位名人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谁找到了最感兴趣的工作,谁就等于踏上通向成功的道路。兴趣可以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近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
虽然数学学习可以独立于数学兴趣而存在,但是数学兴趣可以促进数学学习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数学兴趣对数学学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加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上。首先,数学兴趣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次,数学兴趣使学习者学得积极主动,再次,数学兴趣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坚持把学习任务完成的学习毅力。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好,其原因在于学习兴趣低下或不感兴趣,在学习中不能克服困难并保持注意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效率低。
一、热爱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学生喜欢教师是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应以真诚的心与每一位学生交流,教师的和蔼、亲切、活泼、幽默,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非常轻松、愉悦,略显枯燥的数学知识会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赞美的话都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学生在课堂上的意犹未尽,会使其从内心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在教学中应倡导民主,激励学生超过自己,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讲错了,教师也不应多批评,不轻易否定,尽量做出积极评价。应该指出,学生常有比教师好的解题方法,应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赞扬优于批评,而批评又比没有评价好。教师只有事事时时关心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亲其教而信其道”,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兴趣可以引导发现问题。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感兴趣,就是由他中学时的一位数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激发起来的。凡是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创造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学生的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注意力也较集中,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笔者在教“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让学生判断几个数,分析哪些能被2整除。学生只能用2分别去除这几个数,根据所得的商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整除。接着指出: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有没有一种方法使我们一看就知道某数能否被2整除呢?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就上来了。
1. 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直观实验法是通过演示教具,操作学具,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适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圆的面积”时,先把一个用硬纸做的圆分成16等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分成2小份,最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平面。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宽就是圆的半径(r)。此时,学生就不难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了,学生大大地缩短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2. 对中年级学生多创设能自主动手实践、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对中年级的学生要多创设能自主动手实践、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进入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和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接触,虽然社会阅历还不深,但已不满足于听童话故事、玩游戏了。这一阶段,学生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对身边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也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他们会在课堂上没完没了地问这问那,也会漫无边际地猜测与幻想。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可以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穿插进行。要侧重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意义,在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时,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多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凭借思维能力对问题进行猜测,通过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得到答案。如学生在学习“认识万以内的数”时,将奥运会邢慧娜万米长跑夺金的情景引入课堂,认识计数单位万。学生充分地感受了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同时也能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迈进,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3. 对高年级学生,要营造有意义、富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校学习经历,对事物的理解与判断已不局限于当初的随意猜测,能够自觉地进行实实在在的估算,更喜欢对一些现实、有意义,充满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的探索。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我们的策略是:从间接兴趣入手,多创设具有现实意义,充满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在碰撞中能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如观察、操作、推理、实验、验证、交流等,以期获得成功的喜悦。当他们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之后,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也与日俱增。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板书一组20以内的自然数,然后提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你们能口算吗?”学生们都能用除法口算,并抢着回答。接着,我又板书一组多位数让学生判断,学生们就觉得比较难了。这时,我就说:“同学们,最近我学到了一种高明的猜算术,你们可以随便在黑板上写一个多位数,只要你们一写完,我就能猜出这个数字能否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此时,每个学生脸上都露出了好奇的眼神。接着,让学生随便写了一些多位数,当我一一判断准确后,学生群情振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均积极投入了探究,大胆猜测,小心验证,不断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激发。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激趣”策略并不局限于上面几种做法,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是,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少儿认知规律,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在探究中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数学“美”的含义极为丰富,如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严密性、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与普遍性,还有数学计算中的奇特性等等,都是美的具体内容。小学数学知识尽管是那样的初级那样的简单,却也处处体现出这些美来。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则会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数学美的享受。例如,学习了平面图形有关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多种解法:
其一,按图(1)分别求出四部分面积,再求出阴影部分的总面积;其二、其三,按图(2)、图(3),用旋转重合法将阴影部分移拼,得阴影部分面积=2×三角形面积(图2),阴影部分面积=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面积。大家通过讨论,以解法(3)最佳。通过探究,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加深了对数学美的认识。
四、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等等为主题的班会,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与祖国建设事业的关系。又如通过“到宇宙去旅行”、“世界真奇妙”等等科学幻想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有所认识,从而产生努力学习,将来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这些活动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因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它转化为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妙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可以说,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丰富地想象,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开拓智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正是基于此,所以身为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教学的方方面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多湖辉.培养学生兴趣方法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9.8.
[2]杨治良,邵志方,傅言.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0.
[3]高玉样,陈勃,李焰.兴趣与成才.新蕾出版社,1990.6.
[4]何先友.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1期.
[5]沃建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第92-93页.
[6]寇冬泉,刘电芝,曾欣然.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