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自学历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花卫平

  摘要: 本文从如何引导学生的自学入手,来探讨在初中历史课上如何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同时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 历史 自学
  
  初中历史是一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课,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所以,它很利于学生的自学。但是,学生的自学尚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本文就新课改之后,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提出了一些看法。
  
  1.培养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
  
  新课改后,特别强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要有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所以,首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具有无上的权威性,老师讲的话总是正确的,学生对老师的话不能有怀疑。在新课改后,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老师的话质疑,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如果长期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话是真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惰性,不主动去学习。同时,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参考资料都是由各方面的专家编写而成,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但是参考资料也有相当大的弊端,例如,当今参考资料繁多,难免有些参考资料有问题,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在学习和使用中也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更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别,在使用资料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方案。
  
  2.在课本学习中掌握自学方法
  
  2.1首先利用教材中的课前阅读提示,作为“定向”的基础,让学生朗读或自学课前阅读提示,达到把握全局、胸中有数的目的。再和学生共同确定重点、难点,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调动其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为下一步的“自学”打下基础。
  2.2在教学中讲授自学方法。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只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而不知自学,更不知寻找总结自学的方法。在“自学指导”中,我通过明确学习内容、方法、时间和要求等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参照和遵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采用跳读的方式,抓知识的主干。打开历史课本,沿着课题、课前阅读提示、课文这样的顺序,让学生通过跳读小标题粗体字,理清课文的主干。学生先清楚要学习的内容分几个方面,在头脑中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便于提纲挈领。这既是对“定向”的承接,也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其次,在通读中,理请分支知识的脉络。学生通读全篇课文,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和意义等,便有了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三,在研读中,抓住知识的细节。通读课文后,就要回过头来,根据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再从课文中仔细分析,圈、点、勾、画,找出答案。这就抓住了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清楚的问题是什么,实现了对重点知识的再认识,对难点知识的新注意。
  
  3.重新定位教师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新课强调,教师的职责主要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教师应该既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也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课堂所授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系统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准确的历史概念。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导修正,使教学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4.在自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还不具备完全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他们自学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运用创造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多注重设计历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对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权,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及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在自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
  总之,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故事性的课程,是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中来实现教学目的的课。但是,如果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知识,在自学中提高能力,教师就必须不断探索自学的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