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玉萍
摘要: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而且是思维的过程。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使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激发 兴趣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文章好的题目和开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体育课亦是如此,一堂课开头的质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课的开头,就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人入胜的情景内容,让学生充满遐想。
2.讲话时要充满激情。
3.话语要妙趣横生,再配以“无声”的肢体语言。
二、运用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
1.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正在作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伸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2.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教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应。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醒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学生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
在教学中,要运用注意规律,在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到主动注意上来。例如:在纵箱分腿腾越教学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三、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体育教学在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方向,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有时为了呵护学生身心,帮助其建立自信,降低标准、冲破限制也是可以的。同时还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只是照着教师说的或示范的做就行了,却很少关心学生是否愿意学,学得是否愉快,只重视教学结果,不重视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只会导致学生既没掌握好运动技能,也没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会对运动有兴趣,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如:有一次在进行跑步内容的教学中,学生按先后顺序排好队进行跑步,跑了几个来回后,有一个小组总是落后于其他小组。我说:在你们的每一组中,都有跑得快和跑得慢的,你们动动脑筋想想看,要在人员不增减的情况下取得胜利,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让学生完全自主探讨。后来他们进行了调整,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着他们那种胜利后的喜悦和因自己做主进行调整而取胜的那种自信,真是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还因势利导,给他们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让他们懂得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的道理。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始终处在对体育课的兴趣之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