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光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我国化学教育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我们教师和学生而言也将具有明显的挑战性。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曾就传统旧教材对近1000名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方式、学习心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作过调查,调查表明: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考,教师和教材表现出“权威性”,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显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不够,学生缺乏良好的独立实验习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和使用新教材一年来我对新课程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的诸多好处和机遇深有感触,并得出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材变革,令人耳目一新
1.新课程在教材组织形式和版面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内容上真正做到了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得去也出得来,避免了传统教材的“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理论知识,学生难进去、难出来的不良现象。
2.在课程功能上,新教材从以前的只是对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逐步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在教育目标上也作出了重大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
1.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知识以讲授、灌输为主。实践表明,在这样的方式下,教和学的效率是很低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更辛苦,建构主义论认为:教学应是支持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在理解、感悟、批判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教大于学”,而应是“学大于教”,帮助和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在没有框框限制思维的自由空间中,依赖个体的体验、经验,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准、思维习惯,从不同的层面去思索,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对学生灌输和训练知识。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变传统身份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让学生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允许多元价值的存在,并对形成的共同价值进行分享。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成功的认定是多元化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那种只有高分、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传统狭隘的人才观,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实施成功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
3.教师还应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单纯的课程使用者和执行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只有从各个方面、角度脱离传统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三、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死教条,也不是最终的定论,它是活的、发展的,个体学习是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认识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所以,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一定要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变被动为主动,绝不能再把知识看成是不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的,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在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不仅仅是将知识装进学生的大脑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形成自己的思维结晶。比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建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往往是由量变到质变,同时还能够培养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很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能充分培养学生探究、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在新教材化学必修本中有十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三十多个讨论问题,同时将传统的演示和证明科学知识的活动转变为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活动,这些将有助于有计划、有目的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型学习,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和能动创新,真正将学生培养成有创新同时兼备各种能力的人才。比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当观察到电流表偏转或小灯泡发亮时,学生马上会惊喜、疑惑,一种追根溯源的思绪也同时产生,此时,教师应把握时机,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马上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电流表偏转或小灯泡发亮都说明有电流产生,电流从何来?装置中哪些物质失去电子实验现象与你的思考一致吗?你能初步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吗?此时,学生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实验装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初步认识。然后教师根据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提供更多一些材料:铁片、镁条、苹果、番茄、柠檬汁,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初步认识,几人一组,协作探究,改变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观察电流表是否偏转或小灯泡是否发亮,最终得出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上述,高中化学教师在实践和应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探索、创造和积累新经验;一定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的一次深入变革,不仅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