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物科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尝试与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晓兰 张守全

  摘 要: 我院动物科学全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充分挖掘和利用了现有的科研、教学资源,并加以有效的整合,将学院有限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结合模式,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升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优质研究生生源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
  关键词: 动物科学全程本科生导师制 实施 成效
  
  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导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体化差异,强调个性化教育,采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适应学分制的学习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个性化教育、推行学分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有利于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一、动物科学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建立的背景
  
  近年来,畜牧业生产正逐步从传统、粗放、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向现代化、集约化和商品化方向转变,特别是“三农”的深刻变化与发展给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培养适应未来新型畜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社会对现代农业紧缺人才的发展需要,我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优势,以培养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化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的改革,采取“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从2005级本科生开始弹性实施学生“包干到户”全程导师责任制。在全程导师责任制下,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选课计划,负责安排完成学生长达8周的本科生毕业实习,指导学生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
  我院属科研型教学单位,师资队伍充足,科研经费充沛,研究生队伍庞大,这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我院重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带动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工作,推行学生科研创新计划,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在本科学习期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量身定制并完成个性化培养计划,参与进行“产、学、研结合式”的研究,并在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下,充分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素养。这不仅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科研、教学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而且能增强整个学术氛围,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我院提供持续不断的优质生源保障。
  
  二、动物科学全程导师制实施
  
  为了顺应学分制下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多元化要求,我校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增设了许多个性化、细致化、前沿化的选修课。同时我校根据各学院专业特点,推动了一系列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制定了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课程、教学计划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一方面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根据各专业特色,以及现有的教学、科研基础,借用农村土地责任包干到户的分配制定,实施学生“责任包干到户”的全程导师责任制。
  1.导师与学生弹性“双向选择”制度的建立。
  为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师,学生可通过游览学院网站,详细了解导师的专业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个人基本信息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对应的导师。导师选择采取类似高考填志愿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可填写三个不重复的志愿,每个志愿选定一位导师。学院将所有导师以科系、教研室为单位一一罗列出来,并备注各位导师所能接收的学生专业。每位导师名下有三个志愿供学生选择,即同一位导师有可能被学生选作第一志愿导师、第二志愿导师、第三志愿导师,规定所带学生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五个。学生填完志愿以后,学院统一将学生的志愿信息反馈给各位导师。导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志愿,结合自己的科研需要首先确定所带学生的性别、人数、专业要求,在优先考虑第一志愿学生的前提下,导师对学生进行初步选择,再交由学院进行统一协调安排。最后学院将安排好的导师与学生名单同时反馈给导师、学生进行核对,并通知学生立即与导师见面,进行面试。经面试以后,学生、导师双方有不同意见的,可提出申请,学院再进行调配。这种弹性、灵活的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得到了全体师生的一致认同。
  2.个性化、多元化选课方案的确立。
  学分制的实施,众多选修课程的设立,在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目标,这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学生如何制定适合自己个性、多元化发展需要的课程选课计划,迫切需要导师的指导。学生通过与导师的长期接触,能很快了解专业特点,逐步树立学习目标。导师也可以结合每个所带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职业追求等实际情况,参照学生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选修适合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多元化的选课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3.差异化、分散式本科毕业实习方案的实施。
  一直以来,我院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以市场为需求,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实习组织和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目前我院与校内外企业合作建立了30多个省、校、院三级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实习基地。每个实习基地学院都安排固定的教师与之进行接洽。其中有很多企业已与我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企业接收一定数额的学生去企业实习,这为我院学生毕业实习基地提供了有力保障。我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水产类、动科类两批次组织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单位完成长达8周的毕业实习。学院统一将实习任务下达到各科系、研究室,要求导师自行联系好实习单位,安排自己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将实习安排汇总上报学院。学院在每个实习地点委派一位负责导师。在实习前,学院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将每位学生分配给各负责导师,导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安排好学生的相关实习项目和住宿。在学生实习期间,导师不定期到单位看望学生,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在实习结束后,学生交给导师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单位和导师共同对学生实习作出评价。
  4.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学生经过长达8周的毕业实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后,通过与导师共同协商,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实施计划和需要完成的实验内容。大部分本科生导师自己本身都有带研究生,导师将本科生带入自己的实验室后,交由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小部分没有带研究生的导师,则亲自指导学生做实验。导师、研究生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验操作、实验内容、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各方面悉心指导,使得本科毕业论文的通过率达到100%,论文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动物科学全程导师制取得的成效
  
  我院自实行全程导师制以来,进一步深化了本科生教学改革,加强了产学研结合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全程导师制在我院越来越成熟。
  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是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通过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实践,能够更规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增强了实验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校外实习,接触社会,学会处事、做人,增加了社会阅历;通过与研究生共同参与科研工作,学会了如何虚心请教,如何与人分享,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经过几年的实践,大学生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处事能力,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升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导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选课、实习、毕业论文的同时,针对当前学生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寻找就业、创业渠道,并推荐学生就业。由于导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共同帮助学生就业、创业,近年来我院学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接进入导师的科研实验室,并在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下,充分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素养。这不仅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科研、教学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而且能增强整个学术氛围,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我院提供持续不断的优质生源保障,同时也为本、硕连读生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3.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结合模式,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
  多年来,我院一直在探索适应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与科研发展新道路,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采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这一举措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结合模式;导师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加强了导师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学生在企业的踏实表现为学院赢得了更好的信誉,这样促进了学校、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密切了校、企的合作关系,加深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4.有限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我院所将所有任课老师、科研实验人员并入导师队伍,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科研、教学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增强了整个学术氛围。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博士、硕士等研究生资源对本科生加以辅助指导,在有效帮助本科生提高实验技能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从而提升了学院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本、硕连读生,进一步加快了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我院提供了持续不断的优质生源保障。
  
  四、动物科学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程导师制在我院取得了一定实质性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虽然学院已把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量化,但部分教师对担任本科生导师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的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考核制度体系,督促教师更好地履行导师职责,强化学生“包干到户”的导师责任,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农业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玉宝.导师制教研是教研方式的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1,(25):1-3.
  [2]魏平.学分制条件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思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2):96-98.
  [3]吴小立.以本科导师制为基础的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6:23-25.
  [4]曾兵等.草业科学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的对策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6:248-249.
  [5]黄长洵.浅谈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76-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