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燕
学习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且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通向成功的“桥梁”。学习方法的先决条件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徒劳无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曾明确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小说、诗歌单元,最不感兴趣的是说明文单元。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相当的比重,其读写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中学生为什么对说明文不感兴趣呢?因为说明文比较抽象,是理性上的东西,学习起来比较乏味。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往往是喜形象、不喜抽象,喜感性、不喜理性。于是,说明文教学常常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的现象,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采取一定的辅助手段来增强说明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情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教师必须以教材自身的内涵和课文自身所具备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之中领会成功的愉悦,形成持久的经验。在此,我在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说明文兴趣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以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材料激发学生学说明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物说明文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类说明文对象是可视可感的具体的客观事物,如园林建筑、桥梁建筑、器皿用具等,着重说明事物的形态、结构的特点和功能。对于这类文章,如一味研读课文,学生当然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如果我们能根据课文特点恰当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可视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将说明文呈现在学生面前,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使学生立即投入“情境”,使其兴趣陡增,思维活跃。同时对照可视材料教读课文,学生则更容易接受和把握。在教《中国石拱桥》时我组织学生观看校后面的石拱桥,让学生说一说桥的结构特点与外观特点,然后回到教室看一看课文,二者结合,把石拱桥的外形与内部结构了解清楚,再讲述“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故事,使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掌握关于“中国石拱桥”的知识。
至于事理、程序说明文,着重阐述概念、特点、种类和规律等,可以采取图示法直接展示抽象的事理和程序,如教读《什么是生态系统》时可以出示生态系统示意图,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述与说明文有关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过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教读说明文尤其如此。大凡在说明文中,常常蕴藏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及传奇轶闻。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有关故事,不仅不会冲淡教学重点,反而会丰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东坡在黄山上任时曾留下不少轶闻故事,在教《核舟记》时,结合“船头”的内容教学,可以穿插苏东坡和佛印之间的故事:与苏东坡友善的和尚佛印,常违反佛门清规吃荤。有一天,东坡去找佛印,见佛印把做好的鱼盖到铜罄底下。东坡说:“我见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应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东坡听后说:“什么?罄里有鱼?何不来尝尝。”说着就掀开罄端出鱼大口吃起来。佛印苦笑不已,由此可见两人亲密无间、幽默的情趣。学生听后开怀大笑,情绪异常活跃。学生对佛印的动作、形象了解得清清楚楚,原因是情绪高,便于记忆。
三、说明文更需要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引人入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特别是说明文教学,针对学生认为“没什么学头”、“太枯燥乏味了”的现象,精彩的导入更为重要。有很多种导入法,因时而异,随机应变。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这就是说,我们要有一套活的教学方法,不要按部就班地按课本教材给学生授课,而要巧妙灵活地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这就需要良好的导入。如:在教《奇妙的克隆》这课时,针对学生对无性繁殖新兴技术知识生疏,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的现象,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孙悟空与妖魔鬼怪作战时的绝招是什么呢?(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说:从身上拔出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我接着说,这当然是神话,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同学们都等着好奇的眼睛)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这样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科学家的解释吧。这样,就吸引同学们进入新兴生物技术知识宝库,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通过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说明文教学同样要加强课文的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反复体会,揣摩课文的意思,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登堂入室的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说明文较之记叙文或议论文读得少,似乎说明文过于平淡,读不出味来。其实说明文由于注重说明,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含蓄,这就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有以下一段文字:“……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下降了8.8米,平均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十多公里;数千年来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尽管这段说明的文字比较平实,但我还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作者蕴藏的情感。慢慢地,学生就领会到作者在陈述青海湖与月牙湖水位下降时表现的是一种担忧焦虑的心情。可见,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冷冰冰地为说明湖水下降而说明,而是以急切的心情来号召大家爱护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而作者这些主观情感的变化,不通过反复朗读是很难体会和领悟的。
五、联系实际,补充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科普说明文是向青少年介绍、传播、普及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解释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的科学奥秘。对于科普说明文,我认为主要靠挖掘科学本身的神奇力量来吸引学生。除了准确地传递文中的科学知识外,教师如能适当地补充此门科学的最新发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鼓励学生从小立志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我介绍了人们对恐龙灭绝的种种猜想,以及考古专家对恐龙化石的发现及研究,从而得出新的结论,使学生无不圆睁着惊奇神往的眼睛,全神贯注地听我介绍。然后,学生兴奋地谈论化石的神奇,从而使本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