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探究,自主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寿明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理科综合课程,由原来的《自然》学科转变而来,科学课的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 以人为本 科学探究 自主创新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上好科学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课上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主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的身上。科学课的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1.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本质的特点是淡化知识目标,突出发展目标。以往,我们制定上课的教学目标时,往往会搞“一刀切”,即规定几条必须学习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学会、知道、了解,并且这也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依据。而如今的科学课并不强调所有的学生必须知道某一概念,如:什么叫风向?什么叫风力?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得记住某一“经典的”科学结论。只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这节科学课上能有所收获,能“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特级教师章鼎儿语),这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张扬,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操作,不同的知识水平各自发现,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实现课堂信息的共享,这就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体现。
  2.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科学课的另一特点是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动手做。“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动脑,才能心灵手巧”.科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的情景,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变成学生探究的对象,使得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课上,学生充分自主地玩、做、想、试,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之中。可以这样说,学生在课上的研究过程就是发现过程,这发现过程就是学生的主体在发展过程,在课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现,都有所发展。
  3.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外在体现。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课上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话语消融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表示肯定,使学生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真实的科学课,才能有学生在课堂上发自肺腑的精彩发言。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自己设定的那几条知识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学过程的运作等方面不能搞“齐步走”,要承认孩子的差异和区别,要多一些弹性、多一些灵动,使教学“放得下”、“收得拢”,从而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达到教学活动开放搞活、学生素质发展提高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以实践为基础,凸显科学的魅力
  科学课上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特点:实践性,具体表现在“做”上。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时,实际上就是在把自己的学习内容、生活内容和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在研究科学。学生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必须多作几次尝试。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实际上是在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动手实验―观察验证。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学生的行为变得非常有意义,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亲自独立地研究。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是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寓科学真理的发现于操作实践的活动之中,这样的活动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计数能力、记录能力、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三、教学过程以探究为轴心,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科学课上,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发现,能充分激发创造才能。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能培养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现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会调用所有的知识结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而且要注重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和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在关注科学结论的同时,更要关注科学探究途中的“风景”。因为有时候“风景”比结论更为重要。把实验做成功不是科学课的真正目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孩子对自己做的过程的关注,关心注意自己做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即“有所发现”,是目标以外的“风景”。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有时候就是隐藏在科学探究途中的“风景”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抛弃唯结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探究、自主探究,在自由的活动中体验科学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得到比结论更多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又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科学探究课上,教师要在“导”“放”“收”上作宏观调控,不要按部就班,制定详细的教学步骤,要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寓于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在开放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中解放大脑与手脚,自主探究、总结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教育学会.科学课.
  [3]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从自然走进科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