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再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惠丽

  一、新课标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
  新课标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次课程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是非常盼望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虽然以往的教改似乎并没有收到特别明显的效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还是那样教,学生还是那样学,还是为了高考。这次的课改,处于世纪之初,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被更大程度地关注,这是一件好事。新课标如果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师生能够切实可行地操作,就可能走老路。新课标的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
  1.课程理论的发展向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课程理论在不断地发展、丰富,相应地,要求在实践上体现出来。
  2.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目的,从社会本位上来说,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发展社会的人才。新课标提出了新世纪的人才标准。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3.我国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七次,“变革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上升、前进,这是课改的价值所在。而且,新的世纪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容,使它得到更多的关注。
  二、新课标实施的客观局限
  新课标正全面展开,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那里,却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障碍,从而影响它的实施。原因如下。
  1.观念落后。经历了多次课改的教师,特别是比较传统的教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到它的精髓;落后地区的学校,可能还不会意识到课改的意义所在。他们可能更关心学校的条件设施、资金等。
  2.师资不齐。全国教师的水平差异很大。单从学历来说,教初中的教师,有研究生,也有中师生。何况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也不一样,并非都能视之如生命。不少人只是视之为一个弃之可惜的职业,这样的教师,对新课标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
  3.硬件落后。“多读书,读好书”。利用网络资源,这些在不少地方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书价高,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学生有些难以负担。自然,家庭藏书不大可能,学校的图书馆也无法建立,计算机、网络更是天方夜谭,新课标的一些要求也只能是空谈。
  4.评价不配套。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以考试来衡量教与学的成果,仍然是学校教学评价的主导方式。学校以考试成绩评教师,教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瓶颈”。
  三、新课标实施的理论思考
  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新课程对于不少地方、不同层次的状况来说还只是“乌托邦”,就是在教育发达地区,实施起来也并不能行云流水。它是一种理想,一个观念层次的东西。所以,基层的教师能做的、应该做的,只能是对它的创造性的实施。
  1.新课标只是一个参照标准。新课标的编写组长巢宗祺教授曾提出:“新课标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不同层次适用,它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参照标准。”因此,我们不能对新课标的各项要求进行盲目的断章取义的肢解。不同的地区,如东部与西部,教育资源、地域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区别,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优生与后进生,也应该“因材施教”。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课标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具体的实施,应该着眼于现实。
  2.关于评价与教学。课程的评价关系到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如何评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幸运的是,大家已经普遍认识到高考并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在一所重点中学中,如果一名教师带高考屡战屡败,就算学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校长也是要给他做工作的。高考还是指挥棒,它的地位几十年来都没有动摇。虽然多元智能的理论也开始被关注重视,但还仅仅停留在观念层次。评价的长期单一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教学方式变革。巢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折中的办法:抓好考试题。但这也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处理方式。评价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所突破,但是教学改革不可能原地踏步、等待观望,必须作出积极的改变。
  3.关于教材与教师。长期以来,教师是在“教课本”(教书),没有发展到“用课本教”。课本始终是有界的,有局限性的。如关注学科课程,忽视经验课程;关注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重视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如全国通用几套语文教材,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和教师的特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怀特海就提出学校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权利,如自己命题考试、编写教材、开发校本教材。教师自编教材在有些地方已有尝试。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之上,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进行更有特色的教学。
  四、正确合理实施新课标
  1.加强学习,促进观念的更新。对新课标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也可能有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有的地方的课改是乱糟糟地闹成一团,包括教师和学生;有的地方是我自岿然不动。不管怎样,都要加强学习,不仅仅是学课标,还应该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的培训,比如教师进修、继续教育,让教师能自主地参与到自我提高中来。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对教材的合理使用和自编教材。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展开互动的教学。不要唯书本,应有改变的勇气。另外,可以调动学生,比如开展一些语文活动,甚至可以办报,鼓励学生编教材,扩大课程的内容。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生活的前景,学校周围环境提供的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因素(怀特海语)。新课标在执行当中,不可能不考虑实际情况。发达地区有新的观念、生活方式和内容,而落后地区,比如农村,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探究式和综合学习其实都能找到很多的题材。如果让西部农村的孩子去研究交通堵塞问题就只会显得荒谬。
  4.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发展,指的是以下几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生动的发展,等等。以学生为本,指的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这个原则。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往容易忽略的东西,如能力、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在教学与评价的夹缝中寻求突破。教学要出新,考试要成绩。二者似乎有些矛盾。事实上,善于动脑的教师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出特色,考出水平。普通教师应在技术层面去解决问题。教师是课标的实施者,不同的是做怎样的实施者。所以,抨击高考代替不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也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等待上,应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