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实效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鲍琴飞

  摘 要: 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作者结合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作文的这种高度“综合性”、“创造性”决定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几乎各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活动是一种信息加工和传播的行为,“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写作的时代”。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作文教学实效,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探索与研究。
  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习作千人一面,缺乏灵动,反映了教师作文指导的片面性与单一性。大多数学生的习作看上去似乎出自一人之手,结构雷同,文字相似,有明显的教师指导痕迹。在他们的文章中,语言呆板,找不到童真与童趣,儿童独有的天真浪漫被成人的东西所掩盖。这反映出教师作文指导的片面与单一,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一个套路,一种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解决的策略在于,教师要掌握指导的时机。在每次习作前,教师只针对习作的内容、写作重点予以说明,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然后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重点指导。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如可以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安排写作顺序,等等,从多个答案中自主选择,突出个性。
  2.学生习作思路较清晰,但重点内容描写不具体,反映了作文教学中观察方法的指导欠缺。多数学生的一个共同缺点就是重点细节描写不具体,内容空洞。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语言的匮乏,知道从哪些方面写,不知如何表达;二是教师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欠缺。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外,教师还应重点加强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新的小语课标也强调了这一点。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万事万物,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应从哪几方面观察,确定观察的重点、观察的顺序、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手段。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观察方法,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有这样一段话:“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感官参与了观察,这样有什么好处,使学生明白观察要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告诉学生,在观察时要眼、耳、口、鼻、手、脚、心、皮肤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饱满,才会真实,才会吸引人。
  3.学生习作选材的范围狭窄,有的甚至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反映了作文教学中习作情境创设的欠缺。多数学生的习作选材类型相同,没有新鲜感,有的甚至是自己空想出来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现在很多小学生缺少了亲近自然、贴近生活、与伙伴玩耍的机会,生活平淡,接触的就是电视和电脑游戏。一写作文就发愁,不知道写什么,要么别人写什么他写什么,要么编造材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生活和社会去观察思考,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春游,各种游戏活动,体育活动,家务劳动,各种竞赛,等等,为学生创设习作的情境,积累写作素材。
  4.学生习作中道德情感的缺失,反映了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学生的习作中,除了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也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感。然而,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让他们感动的人或事越来越少,反映出他们道德情感的迷失。这与家庭的溺爱有关,他们得到的爱太多,而感受爱的能力却在减弱,甚至达到了一种麻木的状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加强习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增强感受爱的能力,并学会爱他人。在布置习作内容时,要多考虑这一点,如“今天我当家”体验父母的不容易,“负重走路”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今天我当爸爸”体验爸爸的苦心,从而“理解爸爸”,等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激发。
  5.习作批改下发后学生不修改,教师的批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费尽心力地批改学生的作文,然而发下去以后,很少有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语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的作文批改没有效果。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在作文发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请学生读一读教师的评语,然后修改自己的作文,再根据修改的情况给予等级奖励,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养成自我修改的习惯。同时,也可采取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实效的对策
  1.加强阅读积累与说话训练。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打开视野,发展观察、感受与理解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学会积累语言,学习准确的表达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伯棠先生曾经提出,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首先要抓源,把作文训练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写;其次要抓流,把作文训练跟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有话该怎样写。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学生作文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指导阅读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把作文的要求渗透到“课文”的理解与欣赏之中。该策略要求教师针对某个单元整体备课,把作文内容、方法、思路等相关写作策略融合于“课文”的讲解与练习中。在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有作文意识,利用课文为学生呈现写作范例,体会语言运用,并在语文教学对话中渗透作文言语训练。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在第一学期安排了八次习作,分别是“记一记自己的课余生活”、“最熟悉的人”、“秋天的快乐”、“观察日记”、“生活中或身边的传统文化”、“写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编童话故事”、“自由习作”。而这八个主题又分别与教材的八个单元主题相一致,因此,每个单元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是习作的最好范例与素材。
  3.教师优化作文指导。作文指导是学生在动笔写作之前的指导活动。传统的作文指导通常是指教师在学生写作完了之后的批改与讲评活动,并不涉及学生写作前的活动。但实际上,学生写作前的心理驱动和内容的选择及整理对作文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中习作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了写作的“兴趣”与“自信心”是第一学段的重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导学生表达的激情非常关键。写作必须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样文章才能从心间自然流出,“交流”的意味自在其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激情需要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或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在“表达与写作”的快乐之中。
  搜索素材、拓宽写作思路是“前作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源头活水”的摄取和“下锅之米”的收集是“烧好饭”的前提。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模仿性强,所以经常在作文中表现出“雷同”的现象。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一定要设法拓宽学生的思路,寻找自己生活中的“米”,以加工成自己的“饭”。
  4.确立读者意识,优化作文评改。“读者意识”是对“作文是一种交流”的行动理解。作文,作为一种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是需要有读者的,否则,就不成为交流。学生面对真实的读者,提笔倾诉的交流欲望才能真实,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会产生。张志公先生认为,学生作文要打破“做文章”的观念,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习惯于如实地写,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不是挖空心思硬做。小学生作文的读者群可以有两个,第一个读者是同班同学,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似、有共同语言是他们交流的天然基础。小学生表现欲比较强,所以,班级内交流作文是提升学生表达欲望,优化评改的有效方法。第二个读者是教师或者学生的父母。老师或父母在阅读学生作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小学生就作文中的内容、思想、方法等进行交流与讨论,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第三个读者是学生的好朋友。小学生对朋友的信赖使得他们乐于把自己的想法与朋友交流。学生有了自己的“读者”,就不会把作文当作自己的“沉重负担”,而是真心把作文看作是一种交流,从而提高评改的积极性。
  让我们一起探索,不断改进作文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所有的学生在作文课堂中所享受到的是表达的快乐和幸福,是相互之间的欣赏与倾慕,是生活的积淀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许惠萍.新课程作文修改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0,(25).
  [3]王临霞.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新探究[J].学生之友,2010,(10).
  [4]谢友利.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20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