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作文生活化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几年,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现对农村初中作文生活化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作文教学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生活化  探索
  【课题】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作文生活化研究》(课题编号:GS[2013GHB0660])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246-01
   一、关注身边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农村学生从小生在农村,只要留心,随处可见的乡村风光、民俗风情、人物风貌,蔬菜大棚、农家乐园、餐饮小吃,都可作为作文素材。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引导,教给学生方法,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布置作文任务,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去关注、去体味。把这些素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像长在身体里一样,随时都可诉诸于大脑,需要写的时候,文如泉涌,一挥而就。而不是干巴巴的挤不出东西,东拼西凑。记得2014年秋学期的一天,寒露过后刚几天竟然下了一场雪,一大早起来,窗外灰蒙蒙一片,房顶和树头已经煞白。到校后,本人就领着学生观察这场意外的秋雪。由房顶到路面,由柏树到花园,被大雪覆盖的形态,细微的颜色的变化,雪落的情状。再从静态到动态,让学生注意观察扫雪的学生,在雪地追逐赏雪的学生。随后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秋雪”的话题作文。本人也去写,下午把写的《秋雪那场白》念给大家听,并把体会认识说给同学们。学生兴趣高涨,经过修改一些好作文出笼了。“最是有一棵香椿树,样子别致,像被梳子梳平,昨个高扬的手臂一溜儿下垂,拘谨的似一个含羞的粉人儿蹙眉默立。”“最是那些大大咧咧的大丽花,往日泼辣的红也烟消玉殒,偶尔露点眉眼,枉自空叹。”这些富有生活化的句子永远留在了学生的作文本上。
  二、利用校园活动,助推作文水平
  “教育即活动”。农村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生活化素材,也要安排学生在各种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体验生活,助推作文水平。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有好多活动非常喜欢参加,作文竞赛、演讲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社团活动,只要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唤醒学生的积极思想,调动情感因素,关注活动过程,作文时就得心应手了。一次学校举行汉字听写比赛,全校学生都在参加。在赛前,本人安排学生带上纸笔,一边听写,一边记下过程和一些细节及现场感受,赛后回到家完成一篇作文。因为事先安排,同学们都格外操心,听得认真,记得专心,第二天就交上作文。本人很快的看了一下,写的较成功。因本班一名女同学得了第一名,有个同学写了一篇《我真心为你喝彩》,写得激情飞扬。过程叙述一波三折,初赛、复赛扣人心弦,有场景、动作、神态描写,详略得当,情感炽烈,引人入胜。看得出她是完全的投入,准备扎实,在现场参与中,有话可说,不用去瞎编,照抄。同样的有一场演讲比赛,也是全校学生参加,无独有偶,一个女同学得了第一名,本班学生欢呼雀跃,激情高涨,也是事先布置了记录观察,事后写得也很成功。
  三、设法激发兴趣,提高作文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因时因事因景因情,只要学生喜欢,能让学生自由写作,写自己的心里话,都可以和作文衔接。
  1.举办辩论会。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多中学生都能接收到许多自己关注的信息。对一些敏感话题,也是乐此不彼,争来争去。如关于“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这个话题的辩论会,好多男同学一听都很激动,恨不得站起来立即就说。安排下去写提纲,写发言稿,就很积极。
  2.成立文学社团。随着电脑的普及,电子读物越来越吸引着中学生的眼球。通过成立文学社团,建立QQ文学群,先把喜欢作文的同学加到一起,在群里发布一些活动,适时指导交流点赞,并定期制作属于自己的电子刊物,刊登优秀习作,慢慢帶动全班同学参加。大家都很高兴。
  3.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语文报》报社和《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社每年举行一次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因为对大赛熟悉,所以早安排,早准备。今年参加比赛的17名同学的作文入选“中央文化产业发展支持项目——中小学阅读写作出版数字平台作文库”后,又掀起了作文高潮,好多学生正准备参加《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举办的“创新杯”大赛。
  4.尝试网络写作。利用博客和微信平台发布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写歌谣、写对联、写短诗、写小散文。本人在新浪博客写作多年,里面有原创诗歌500多首,楹联1000余副,学生得知这个消息后,啧啧称奇,都在百度搜索读诗歌。有几名学生已喜欢上了诗歌,准备建立自己的博客。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不断探索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开发学生习作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