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兴趣,让学生走进成功的殿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聂志良

  摘 要: 兴趣能使学生对化学保持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诱导探究;开设课外活动等。
  关键词: 化学课堂 情境创设 诱导探究 课外活动 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对知识的猎取活动的成功、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兴趣学生就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没有兴趣发明创造也就失去了精神源泉。初中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老师如果能从学生刚接触化学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经久不衰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事半功倍。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上《绪言》一课,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顶上,上系一标语:“祝同学们学好化学。”此时,教室中议论声不止,同学们一阵激动,课堂气氛欢乐愉快。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同学们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嘴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继而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食物为什么会腐烂?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天热时鱼为什么会浮上水面?……恰当地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催化”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加速”他们主动地学习,从而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口可乐均可),其他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两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两支高低不一蜡烛的小烧杯等;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前一天布置时,学生就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就让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这时老师应及时地强调探究内容:“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于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观察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观察到本质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口)。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个别提醒一下)。一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当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验证气体的其他性质,推断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到:“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课外活动增兴趣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习活动的主要渠道,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课堂的延伸,是学习化学的有益的补充。课外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激情,大胆地去想象,勇敢地去探索,可以说课外活动是展示学生自我的大舞台。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启迪他们大胆地去创新、实践,达到自我的升华。例如,在学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可否用硫磺、蜡烛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同学们一时难以解答。正当他们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老师显示一课外活动:将一蜡烛固定在木板上,放入水盆中,点燃,用粗细均匀的玻璃杯罩住蜡烛,观察火焰熄灭后水的进入情况,并分析原因。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原来在家中也可以做化学实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实验。再比如:学习空气的污染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以文章、图画、板报等不同形式展示他们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另外,老师还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村庄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下“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谜语、魔术,等等。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而且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让他们步入成功的殿堂,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