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机械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云

  摘 要: 在我国由“制造型大国”向“制造型强国”转变的大形势下,针对中职机械教育的现状,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机械基础》教学作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机械基础》 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能力 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十二五”期间最后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由“制造型大国”向“制造型强国”转变,这使得社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样的大气候使所有学校机械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机械类学生和社会需求的脱节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怎样充分利用中职生不长的在校时间培养出有技术、有基础、有潜力、有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机械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每一个机械类职业教育人面前的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执教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大量而迫切的需求,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的矛盾尴尬的局面。
  2.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所学科目繁杂,同时现在学生都比较浮躁,课堂学习效率低。
  3.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新的教育手段不断涌现。
  二、采取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
  1.在理论知识简化与实用化的同时坚固知识系统性和基础性。职业中学机械基础的教育内容重于应用,这是一个已经被广泛认可的观点。同时职业中学生源基础的特点也要求教者简化理论知识,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和应用。我们在教材内容优化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思想。例如在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一章,由于理论力学已经学习了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对其理论部分就不需要在再重复,这部分内容可作为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的部分。但对于平面机构的运动的特征以及在机械系统的中应用和地位就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和理解,它在以后学习机械原理这门课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增加工程实践化内容在课堂中的比例。通过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同学们普遍对现实生活中的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原理非常感兴趣,而对理论性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则积极性不高。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抓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理论授课时结合生活实践或就干脆把生产生活中的机械拿进课堂分析,从而在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时,渗透理论知识,但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对机械基础的平衡一章,如果一味以理论知识灌输不结合实际,同学们会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难理解,更谈不上理论知识在脑海中的建构。如果把这部分内容的实验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先观看静平衡和动平衡录像片,再通过实验来分析机构平衡实验的原理,最后总结机构平衡的知识要点及其重要性,这时候就容易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建构,最后再给出生活中平衡例子进行分析,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增加“创作”和“异想天开”的内容。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可以说是知识对知识的馈赠,计算机因其强大的运算分析能力一方面大大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另一方面配合相应的软件(这类软件正迅速进入教育领域)计算机可以虚拟分析、模拟、运行、检测这样就大大地缩短理念和实施的距离。学生可以在电脑的虚拟空间里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复习、练习;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异想天开地进行一些设计和创作,并且成本低见效快,为今后真正地设计创新做铺垫。作为一个副产品,学生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又学会了有关软件在这方面的应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跨越”。
  (二)灵活地驾驭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建构而采取的途径。所以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更、选择教学手段。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挂图、模型、实物……本人结合实践也会用到以下的一些东西:橡皮泥、硬纸板、玩具(现在的玩具可以说用到几乎大多数的机械基础知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投影系统、教学软件、电子教室也成了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内容灵活地选择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两方面组织合适的教学过程和内容。比如对于基本构造可以用橡皮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而对外形复杂零件则采用CAD软件和电子教室,再结合实物这样的手段学生参与度高收获大。只有灵活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和工具才能完成《机械基础》中的繁杂抽象内容的教学。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上面所说的优化的教学内容,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其实都是“器”,要将这些资源作用于学生形成教育成果必须依靠教师这个“工”,教师角色的转化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保证。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表明,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而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因此,在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必然和必需的。只有明确了现在教师充当的是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支持他们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地位,才能恰如其分地制订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资料。同时教师应该看到自己也应该是学习者机械学科的新知识、新工具、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也应有颗好学的心。
  三、几点希望
  1.加强机械类精品课程的开发。单个教者能力毕竟有限,急待优秀机械基础课程为机械专业带来更大的发展。
  2.加强交流和培训。教育是很个性的不可逆的一次性的过程,这要求教者有一定的高度和充裕的广度,以及相应的深度。所以学校一方面要组织教师横向地交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教师的进修学习。
  3.企业加强和学校的交流。教育和企业不是简单的供求关系,而是互赢的合作关系。只有企业主动靠过来,学校主动迎上去才能使双方的诉求得到解决。
  4.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无论哪个发达的国家政府都在教育和企业之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和教育的互利是对整个民族国家有长远利益的。只有国家和政府才有统筹这两者的高度和力度,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能胜任。
  以上就是我对新时期环境下《机械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谨作抛砖引玉,误谬之处,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
  [1]刘光临.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7(6):1-2.
  [2]韩丽华,沙琳.机械原理实践教学的改革[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
  [3]李立.机械原理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