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新课标下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旭东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翁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势必仍存在“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许多学生因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信心不足,被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 化学教学 创新能力
  
  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能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化学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程标准提供了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用创造性思维发现和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化学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而事实上许多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是与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信心有直接联系的。
  (一)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各科都很重要。在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往往感到新鲜、好奇,从而对其产生兴趣,所以在起始阶段化学学习效果很好。但是,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和教材内容的加深,不少学生渐渐对学化学产生厌倦情绪,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成绩必然下滑。于是在课堂上便再也提不起精神,更别说主动参与课堂了。
  (二)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存在智能的悬殊或学业的优劣,所存在的只是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时间的快慢。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较慢的学生常常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渐渐出现知识缺陷和能力欠缺。化学这一科的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在学习中以旧引新,手脑并用,且课后及时巩固。如果单靠教,再加之化学教学班大、人多、课时少,那么他们只能“课上了然,课后茫然”。
  (三)学习信心。
  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较弱,最终导致学习信心不足。而学习信心不足反过来又使得学习兴趣更加不浓,学习能力更加薄弱。如此恶性循环,学生怎会在课堂上调动学习化学的创造性思维?
  二
  针对以上分析,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从而在行动上有所改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如何立足课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我在演示制取器氢气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是否会产生影响氢气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则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了满意的结论。
  (二)创设情境,营造创新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以便营造创新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展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及创新能力。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要在最后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三)强化意识,鼓励质疑创新。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进行问题探索的第一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创新的心理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解决疑难。比如在教一节新课前,引出课题,让学生读题后进行设计问题,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采纳有价值的适合探索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此时,求知的欲望牵动着学生,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应关注中下层生,在回答问题方面,他们缺乏自信心,对于他们发表的意见,哪怕有一点点正确,都给予肯定、鼓励。始终以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空间。
  (四)教给方法,提高质疑解疑能力。
  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设问,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问、敢问、善问是创新学习的关键,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过教师讲解十个问题,可见学生质疑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特点和难点,营造质疑氛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评选最佳问题,表扬提出问题最好者。同时激励学生多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评选最好方法或最佳答案。让学生明白:不是没有问题了,可能还有新的问题;不是没有方法了,可能方法还很多;不是唯一的答案,可能还有更好的答案。例如,在介绍实验室制氢气时,很多金属都能和稀硫酸反应得到氢气,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再让他们比较出哪种方法好?先激发学生求异,再引导学生求佳,提高质疑和解疑能力。
  (五)巩固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课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创新化学奥秘的习惯。同时,在化学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调动创新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创新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每个化学老师都应不断研究和探讨,力求以更好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