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基础上的高校教学管理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嘉茵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大多数有关学分制的文章,都指出了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分制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的方面的问题引发的。笔者认为,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对学分制基础上的教学管理进行深入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更是如此,这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检查学分制实施的效果,从而为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学分制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87-01
一、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特点
学分制下,学年制的“大一统”的教学管理体制趋于瓦解,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强化。学分制教学管理相对于学年制的教学管理而言,具有以下一些的特点。
1.开放性与灵活性。学分制倡导的是开放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学生可以凭借学分这个“通行证”往来于各专业之间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这种开放性使得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做开放性的调整,同时带给教学管理不少灵活性的方式。再者,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学年制下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学习同一内容的模式,淡化了班级和年级的概念,淡化了学科间学习的界限,只要能够最终完成规定的学分总数即可。
2.可选择性与复杂性。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学分制的本质和灵魂。选课制的施行打破了学年制的一律必修的课程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选择课程的同时其实也是选择教师的过程,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拥有了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甚至专业选择权,充分体现了学分制下选修课的可选择性。正因为学生可选择,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较原来相比变的相对复杂了。这些可选择的出现,是教学管理工作变得复杂的直接原因,使得教学管理工作不在绝对意义上的统一,这其中出现的选课、改选、退选等等方面的问题对教务部门的排课、学籍管理是个很大的挑战,给教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多样化与个性化。“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学分制富有个性的价值追求。学分制取消了统一的培养计划、课程类别、班级管理、培养目标,学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喜爱的知识、技能去学习,有利于学生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学分制客观承认学生的个性化,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存在,这使得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不同做相应的调整。这种因人而异的管理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人性化,相较以前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工作变得多样化了。
4.信息化与网络化。基于学分制的网络化管理其实质是对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就是通过对教学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完成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过程。各个部门、教学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递,使得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等操作难题迎刃而解。
二、提高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1.重视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教学计划是使教育过程的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指导文件,是实行学分制的必备条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化是整个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化的先决条件。只有规范的教学计划,才有教学组织落实的规范化和之后的教学质量监控的规范化。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紧紧把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使人才尽快成长的原则,至少要突出人才培养规格多样、课程丰富、教学进度灵活、学生高度的选择性四个特征。
2.加强选修课管理和选课指导。实行学分制的关键是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赋予了学分制巨大的优越性。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不同,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各异,选修的课程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加上选修课程的数量与质量情况又不一样,这就给组织教学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首先要提高选修课程质量。学校在全面规划和设计选修课基础上,要加强对选修课教学与各个环节的管理。其次要合理设定自由选课的比例。合理设定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再者要帮助学生合理选课。为加强选课指导,在选课前一周,相关教师要直接面向学生具体进行选课指导,当面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其更加合理地选好课程。
3.注重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质量监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发挥着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等都是由教师来决定。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情况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质量监控。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严格按照质量要求进行检查和评价,如开学初检查教师教案和教学准备情况,期中全面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课堂授课和实验指导的质量、辅导答疑和布置、批改作业的数量与质量情况,期末检查试卷批阅情况等。
4.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随着教师的教学随时做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内因,决定着教学内容内化的可能与程度。因此,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
5.严格考试管理。考试成绩虽然不能对等反映教学质量,但迄今为止仍不失为一种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标的主要方法。考试要想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指挥棒作用,关键要严,要创造客观、公平竞争的环境。一是要把好命题关。要严格教考分离,提高试卷质量。二是要严格考试纪律。考生要持证应试。监考人员要增强责任心,认真监考。学校要成立巡考组,加强考场巡视,确保全体学生的考试客观、公正、公平。
参考文献
[1]王伟廉.关于大学学分制改革成效衡量标准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1).
[2]陈刚.学分制与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矛盾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3]何茂勋,钟维荣.论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