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高来

  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精力耗竭、热情减退等现象,称之为学习倦怠。在中学生中学习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有碍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表明,造成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主要有学习负荷大、校园生活中单调、教学方法不当、教育期望值过高、人格因素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倦怠;成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66-01
  
  一、学习倦怠的定义
  Freubenberger在1974年首先提出倦怠的概念,认为倦怠是一种慢性疲乏症、抑郁和挫折感[1]。随后,Maslach等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精神疲惫和情绪耗竭的状态[2]。台湾学者对大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因素,产生了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国内有研究者从心理与行为两方而来说明学习倦怠,连榕等(2005)认为学习倦怠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2 ] 。目前使用较广的一种定义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3]。
  二、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学习压力大。 在我们调查的416名学生,感到压力很轻者126人(30.4%),其余290人(69.6%)感到有压和负担,其中压力较重者203人(48.9%),压力极重者86人(20.7%) 。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严格的课堂纪律、高负荷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很多学生时刻处于应激状态。
  (二)校园生活中单调。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由于某些条件限制而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正常的作息时间一般是朝6晚9,繁重的学业负担,校园生活的单调、机械,造成了学生强烈的压抑感、孤独感。校园生活没有趣味,缺乏应有的活力,学生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丰富的个性人格得不到应有的舒展。
  (三)教学方法不当。 在教学方而,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教学缺乏激情,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现行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又主要以教师为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采用缺乏互动性,缺少讨论、启发、谈话、参观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同时,由于条件限制,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很少使用。单调的教学氛围,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倦怠。
  (四)教育期望值过高。父母和教师期望过高。在我国,学生的学习较多地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师期望的影响和支配。父母对子女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教师对学生有着“名师出高徒”、“育人成才”的期望。中学生在父母和老师的双重期望下,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当学生的学业成就远离父母或教师的期望值时,他们就有可能失去学习信心,自暴自弃,进而产生学习倦怠。
  (五)人格因素。学习倦怠心理与人格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有些学生对外在评价极为看重,使他们在情感上对变化的环境极为敏感,于是容易产生倦怠。一些研究表明,神经质、低自尊、外控型,A型人格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倦怠。
  三、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切实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好课,开足课,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关照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培养,努力探索符合人全面发展的人才选拔机制。
  这是一个迫在眉睫而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
  (二)开设健康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
  (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提高自我效能感:中学生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因而,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史多的体验到成功,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得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学生失败了,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合适的学习力法。
  
  参考文献
  [Il FreudenberHJ,Stat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4
  [21 Maslach C,Burnout: The Cost of C}u-ing,Englewood Cliffs[M].N:PrenticeHau-1982
  [3]I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