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握教学本质 实现有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瑜

  摘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把握了教学本质,才能充分运用教学法,使好方法发挥最大效益,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教学本质;有效教学;把握目标;理解教材;优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76-01
  
  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证明,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它通常包括两个方面――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有效的教学结果。有效教学过程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有效教学结果是指学生一节课的收获,既有数学知识方面的收获,又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收获。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求过程有效,也要求结果有效。我认为课堂教学要有效、高效必须把握新理念,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恰当分析使用教材,找准学生学习起点,优化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过程和结果。下面笔者就从这几方面谈谈看法。
  一、科学把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科学的教学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数学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除了理解这些总体理念之外,还要理解学段教学目标。数学学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尤其是把握学段目标之间的纵向联系,能促进阶段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如关于《可能性》的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上册和第二学段的五年级上册,第一学段的目标是经历实验活动,初步体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能正确使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理解随机现象;第二学段的目标是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本人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设计了“猜球、摸球、放球”等孩子既熟悉、又便于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初步理解可能性,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实现了本段的教学目标。在五年级的《可能性》中则设计了“看转盘、选转盘、设计转盘”等学生乐于挑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事件发生中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同时根据要求选择、设计转盘以体现游戏的公平性,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即三年级的教学解决的可能性的定性问题,而五年级的教学解决的是随机前提下的定量问题。由于正确把握了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达标却不越位,有效沟通两个学段目标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
  二、正确分析理解教材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基础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呈现一些生活、学习的现象和事实。由于对教材分析、理解不到位,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严重的还会产生误导。 对于教材的正确理解与处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注学习主体、优化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一)学生经验――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泊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 “生长”新知识。
   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唤醒,并把所学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会发生有效的学习。
   (二)深入思考――有效教学的内驱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数学课上热闹的背后更需要冷静的思考。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提供的三角形具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那么这是不是适用所有的三角形呢?促使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考证所有的三角形是否都具有此特性。于是,从三角形分类中迁移过来的认识,可以考虑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是否都有这样的特性,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看是否有此特性,这样就把特殊向一般拓展,渗透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
  (三)数学再创造――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储备,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去“做数学”,完成 “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由来,获得“再创造”的方法,诱发创造兴趣,成为自己的学习策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把握了教学本质,才能充分运用教学法,使好方法发挥最大效益,实现有效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