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 丽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赏图;示物;配乐;猜谜;表演;讲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41-01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提高了学习兴趣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兴趣高,则学习效果好,兴趣低,则学习效果一般。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呢?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实践,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兴趣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赏图――画中激趣
图画是抽象的课文内容直观形象的再现,教学时将一幅一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展示出来,或者在课上根据授课内容边讲边画一些简笔画,或者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录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快理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白鲸》一文,课文是按“鲸是旅行家――鲸是口技专家――鲸是表演家――鲸爱清洁”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学时按课文内容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课件,学生看到鲸优美的体态及各种动作,顿时兴趣盎然。教学《桂林山水》时,用课件展示了桂林风光,激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充满了想饱览桂林美景的渴望。教学古诗《暮江吟》时,用图片课件展示了江面从夕阳西下到傍晚时分的景色变化,让学生感受了“夕阳西下”、“浩月当空”的美景。上了这些课文都让学生用简笔画画一画。这样,学生不但更有兴趣,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示物――感中激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物比深奥的文字更容易理解,上课时将一两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物体向学生展示,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来提高兴趣。如《奇妙的电脑》一文,教师上课前首先准备几个电子计算器,在课上出了几道数学多位数乘法题,让几个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其余的用笔计算,比速度,看谁最快,结果用笔算的还没有立起竖式,用计算器计算的已经算出了结果。然后用电脑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了电脑之神妙,无所不能。于是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配乐――赏中激趣
凡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在教师范读时给配上与文章情调相谐的乐曲和课文内容图片课件,播放给学生观赏,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美感。学生朗读时,也给配乐,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中去,烘托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如在上《家乡的桥》这篇课文时,在未学课文前就让学生欣赏一段江南风光录像,在优美的旋律中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美景,从而产生对江南急于了解的欲望。 再如教学《乡村的傍晚》一文,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笔者设计了投影片。讲课开始,先投示投影片,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富有诗意的画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种享受,促使了学生体会到课文的优美。此时,教师顺道兴行,带学生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四、猜谜――乐中激趣
把文章中的某物、某现象、某事拟成一个谜语让学生猜,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样无形中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意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火烧云》一文:“无须火烛燃,烧红半边天。青山依旧在,乐得孩儿癫”,待学生猜出“火烧云”后,教师课件展示火烧云的样子及一系列变化,让学生在感受中、惊叹中进入课文教学。
五、表演――观中激趣
一篇文章,在学生预习后,选几位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演课本剧。如《田忌赛马》一文,选两个学生扮演田忌、齐威王进行赛马,选一个学生扮演孙膑,其余学生当观众,观看赛马。表演中,演者有情,精彩无限;观者有兴,跃跃欲试。在一演一看的情境中把要学的内容掌握了。
六、讲故事――比中激趣
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让学生认真阅读后进行讲故事比赛,分期评选“最佳讲演者”,学生们为了把故事讲好,都会认真地阅读。而听故事时也很认真,他们会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因为都想争得“最佳讲演者”荣誉。如《赤壁之战》、《景阳岗》、《草船借箭》、《穷人》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对文章的印象特别深刻,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一生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