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爱清

  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研究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呢?我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1)通过进行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如在进行“碳的几种单质”的教学时,可以如下依次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问:“你了解的碳单质有哪些?”在学生列举了生活和教材中有关的实例后,又问:“还想了解更多碳单质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按以下流程进行教学。①研究课题――碳的几种单质。先发问题调查表,请学生从各个角度来研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②制定研究计划。为了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合作交往的能力,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制定了可行的研究计划,让学生填好《小组分工计划表》。③开展探究活动。研究时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如采用查阅资料、实验验证、比较分析的方法,学生根据计划分工,进行实验、调查、收集信息资料,加工处理。④组织成果交流。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制成手抄报,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同时教师也以一个研究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将收集的资料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在展示中交流分享成果,自由评价,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这样便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
  (2)习题课中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①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习题的评讲、分析。如:在讲评习题时,由学生自由谈谈他们对习题的看法,难易程度如何;解决难题的措施是什么;对哪些题目有独特的见解等。同时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分析能力,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
  [示例]下列物质中含氯质量分数是47.06%的化合物是()
  A、AlCl3;B、KCl;C、NaCl;D、HCl。对此题学生会有许多种不同解答方法:有同学认为解这道题最好的方法是一个一个地验证;有同学认为观察分析法为好,他们认为化合物中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应略小于该化合物中另一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总和;有的同学认为把氯的质量分数化为分数,接近50%,然后将化合物中氯的原子质量总和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看哪一个化合物接近50%。对于上述不同思考水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不要随意加以评论哪种方式有水平,哪种方式不好,千万不能将学生“合作、探究”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应给予充分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抓住时机对学生的各种见解、意见、经验进行优化、延伸,促进学生思考空间的不断完善与扩展。在如此充满理性的“合作、探究”中,会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更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②变孤立作战为合作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示例]将Cu和Cu(OH)2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强热至质量不在改变,冷却后称量生成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原混合物中Cu和Cu(OH)2质量之比是()。这道题学生感觉难度大,细细研究,发现问题在于理解题意不全面,分析不到位,也就无从下手了。这类题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解决,他们是什么样合作解决的呢?开始对此题争论的热点是为什么前后质量不变,各抒己见;然后着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2=2CuO,Cu(OH)2=CuO+H2O;有同学提出第一个反应质量增加了,第二个反应质量减少了。经共同研究讨论得出:混合物前后质量不变,原因是参加反应的氧气与放出的水蒸气的质量相等。据此,制定解题方案。
  设质量为1克,则据关系式可得:
  2Cu~O2 Cu(OH)2~H2O
  12832 9818
   4g 1g(98/18)1g
  结果是:mCu:mCu(OH)2=4:98/18=34:49。
  通过学生开放性“合作、探究”,既对问题加深了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学生之间也营造了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气氛,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主观能动性很有效,这种习题课的讲评学生颇感兴趣。
  (3)驾驭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对化学的研究兴趣。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时,先联系前面已获得的有关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已经知道:锌、铁这些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氢气,是否所有的金属都有此性质?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特点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这问题比较困难,如果直接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大部分学生就会因无法解决问题而丧失好奇心。于是我利用“最近发展区”将这一问题逐步分解成如下问题:①提问:“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学生答:“用锌粒与稀硫酸;”②再问:“如果没有锌粒,可用什么金属代替?”学生回答“还可用铁或镁来制取氢气;”③再问:“为什么教材中指定用锌粒与稀硫酸制氢气呢?”学生回答:“铁与稀硫酸反应太慢,镁与稀硫酸反应太快,不利于操作;”④再问:“锌、铁、镁与硫酸反应不一样,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镁反应最快,性质最活泼,铁反应最慢,性质最不活泼;”接着请学生做实验:“铜与稀硫酸混合,观察现象”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怎么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首先要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教学经验等多种途径,分析哪些化学知识学生已经掌握,那些能力已经形成,再根据教学要求,选出一系列实用的问题作为台阶,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使每一个问题难度都落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驾驭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探索,从而激发其对化学的研究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进行问题探索,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精神,驾驭学生的好奇心等,都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这对激发他们研究化学的兴趣是相当有利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