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如何实施美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世旻
语文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即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
(1)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关于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笔者以为主要有:①培养审美感知能力。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美感,是因为语言这一中介,使审美主体回忆起既有的表象。但是,如果仅仅把语文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所以,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②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通过语文学科的美育培养想象力,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把作品的艺术美和现实联系起来,自觉地加以比较,融合,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使学生凭借教学活动唤起内心视像,由原有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培养想象力应特别重视移情现象。审美想象本质上就是移情的深刻化,是情感的物化。不过审美观照中的移情,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向感知和想象的表象移入,而不是向客观对象移入。这是因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质同,形拟神合等方面的联系,而不是脱离客体的想入非非。语文学科培养审美想象力的途径有三:一是鉴赏作品;二是适量背诵诗文;三是观察自然和社会,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积累记忆材料――记忆和积累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③培养美好的情操。情操,就是情感和操守。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情操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美育的任务。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还不够稳定,操守尚不坚强,情绪容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语文学科美育的途径和方法。语文学科美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教材美、教学美、教师美都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其主要方法有:①美化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造的气氛和情调,它具有动态的特点,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又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学生身上。不过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情境的第一要义。教学语言的美取决于教师具备的爱生情感,科学思维的头脑,对课文思想内容、情感的把握及语言的表现力。②披文入情,发现自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起点在于“披文”,把握语言形式,激起想象,再造想象,发掘意蕴。“人的思维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力。”但如果离开了文本,语文学科美育就会落空,反之,以学生美育方式进行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语文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③加强朗读,诱发美感。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唤起读者内心视像,感受文本的意境,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感知能力的作用。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育。
(3)结束语。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学科教育缺乏美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美育必须依照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途径和方法,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对受教育者进行美的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