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话语文之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冲

  语文是一门通体洋溢美丽与诗意的学科。语文课程的特点应立足于文本,用民族语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美丽和诗意――语文之味,激活学生学习兴趣。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而究竟何为语文的“滋味”呢?它就是蕴含在作品中的原汁原味,即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优美画面、动人情节、深刻哲理、高尚情操等,它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调遣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表现出来的。以下是我对语文之味的一些粗陋认识,以见大方之家。
  (1)创设情景,激情诵读。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抑或趋近的意识倾向。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学生方能融情于景,以致情景交融,乐在其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靠学生自己去感受、品味作品,而非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诵读的情景创设主要靠教师的泛读来实现,教师在泛读之前可辅以与主题相关的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泛读能力,声音的高低、表情的变化及手势的运用都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我在上《雷电颂》一文时,首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琴键有力的声音和震撼心灵的旋律。然后我才表情严肃抑扬顿挫地朗读。当读到“把这比铁还要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时,目光闪射着愤怒的火花,手中如握有长剑有力地舞动,把屈原胸中的愤激表现出来。教室里一片寂然,学生为之动容,扼腕叹息。泛读之后要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其实古人意识到诵读的奥秘,“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就说明了这一道理。我们去指导学生诵读时,要让学生读出感情,根据课文的语言风格和内容做到跌宕起伏。要读出语文味,教者必须有丰富激越的情感。虽不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拗过去”那样摇头晃脑忘乎所以的自我陶醉,但是能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并陶醉其中是值得称道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达到共鸣。倘无激情,面无表情,语调平缓,纵使动人的文章也会索然无味。
  (2)潜心对话,以增智趣。选入课本中的范文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与作品实现成功的对话。第一步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课文)有很准确很深入的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对现有的知识不断更新,不断提炼,语文教育之味才能鲜而不乏味。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惊讶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寻找兴趣的源泉,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地驰骋,其聪明才智得以发挥。教师首先要激活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走向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不能以一己之见“棒杀”学生的独特见解,毕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再说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理解,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很有智力价值的,它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主要手段之一。阅读文章便是与一颗睿智的头脑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升华自己的智慧。
  诚然,语文之味远不只这些,我只能管中窥豹而已,旨在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重“味”的道理,不能使之味同嚼蜡,从而影响语文盛宴的佳肴美味。我们应让诗意如涓涓细流淌过语文课堂,使之疏瀹五藏,澡学精神,“味”然成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教学目标。到此境界,夫复何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