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目标导向教学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根杰

  摘 要: 课程考核是高校教学中重要一环,课程考核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当前的课程考核存在考核目标不明、考核流于形式化、模式单一等问题,不能真正发挥课程的考核功能。采用目标导向教学法,可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考核目标,确定考核内容,采取适应的考核模式。
  关键词: 课程考核 目标导向教学 教学目标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通过课程考核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督促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等,同时考试成绩还是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评比的衡量标准。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模式单一,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要想真正发挥课程考核的功能,必须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改革。
  1.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
  传统的一纸化考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特别是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更是脱离实际,不能满足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多的时候课程考核变成了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第一,改变传统考试中学生对知识的纯记忆性的学习方式,教育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思考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很多高校教师抱怨学生上课玩手机、聊天、睡觉,就是不听课。一些教师上课基本上相当于对着空气讲课,预留的思考题没有做,打击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学生上课没热情。通过改革课程考核的模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第三,提高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每年找工作的时节,一方面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抱怨找不到人,招聘的学生不能很快融入工作中,缺乏动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模式,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的要求,采取针对性的考核模式,能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第四,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创新实用型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具有发散性思维。通过多种形式化的考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2.1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高校考试作弊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现象,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82.74%的大学生有过作弊行为,其中成绩中等以上的舞弊者占80.66%[1]。每年一到考试季节,学校周边的复印店聚集了大批的学生复印复习提纲、做小抄等,考试时五花八门的作弊方式令监考老师应接不暇,考试时学生不是思考怎么做题,而是思考如何抄得更多、更好,还不能被监考老师发现。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习以为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习氛围。
  2.2考试目标不明,形式化。
  课程考核的功能已经淡化,很多人认为考试就是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既然是最后一个环节,那就走走过场。没有认识到课程考核在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中的促进、监督、检查和引导的功能。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认真对待考试,对教师而言,考试就是出一套试卷,只要课程内容不变,则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生都适用;对学生而言,考试就是认真准备教师给的复习提纲,或者通过作弊手段考个高分。通过考试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学的功能已经不存在。由于考试流于形式,很多教师不进行考试分析,很多学生也不系统性地复习所学知识。
  2.3考试模式单一。
  本专科阶段的课程考核如果都采用期末一套试卷进行考试,就会抹杀课程之间的区别,不能体现课程的特点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程度。纸质的考试更多的时候对学生来说就是死板的记忆,只要把有关知识点记忆了,就能考高分,学生纯粹承担了复印机的功能。很多高校为了简化课程考核流程,使管理更为便利,课程考核完全依靠期末的一套试卷。考核模式单一,不能体现课程的特点。
  2.4考试可信度减低。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国家和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考试成绩自然成了衡量的标准,为了得高分,在考试过程中一些学生作弊手段无所不用。另外,一些教师为了不使学生的考分太低或者班级的通过率过低,考试前会给学生划定一个范围,甚至有教师划范围的提纲就是考题的变种,考试已经失去了已有的公信力。学生不会认真对待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在教学环节中的功能逐渐丧失。
  3.课程考核的改革
  目标教学法自1986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众多高校教师的深入研究。目标教学法以目标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目标导向教学涉及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环节[3-4]。基于目标导向的课程考核就是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功能,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选用考核模式,真正发挥课程考核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
  3.1课程考核的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课程支撑,不同的课程承担的功能不一样。授课前相关的授课老师或者教研组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课程特点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解决当前课程考核目的不明问题。一般在教学大纲中可以制定这些目标,授课老师授课前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目标做出相应的修正。只有明确了考核目标,教师才能决定考核的内容和考核形式。考核目标明确了教师上课的课时安排,上课的侧重点有了,解决了一些教师上课重点不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3.2课程考核的内容。
  课程考核承担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任务,考核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考核的重要一环。现实中很多授课老师出卷随意,既不考虑学生的专业,又不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结果试卷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考核的目标确定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考核的目标、专业的培养要求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选择课程考核的内容。这样,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加强,不仅能体现课程在整个课程系统中的功能,更能体现课程的特点,还能强化对授课老师的要求: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和专业的要求认真备课、上课,不能一本教案上到老。
  3.3课程考核的模式。
  课程考核的模式多种多样,教师在确定了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后就需要确定考核的模式,以便于课程考核的顺利进行。当前一些教师授课前根本没有考虑课程考核方面的问题,平时成绩就是凭印象随手画,或者就是根据平时的点名情况来给分,更有甚者直接结合期末考试和课程通过率的要求利用简单的计算式的转化得到平时成绩。若教师不能提供给分的依据,则师生间经常会闹出矛盾和误会。要结合考核的内容和课程考核目标,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课程考核模式,也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混合的考核,只要能促进课程考核的顺利进行就行,不拘泥于形式。对于基础性的知识可以采用试卷考试,或者在结合平时的探讨等;应用性的知识考核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科技的分析可以采取写课程论文或者综述等形式。
  4.讨论
  改革课程考核不仅发挥了考核的作用,而且完善了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基于目标导向的考核兼顾了课程和专业的培养要求,以及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块中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课程考核的实施。灵活机动的多模式考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孝邦.盛开在大学校园的“恶之花”――大学生考试作弊面面观.广西日报・今日聚焦版,2006-2-13,第8版.
  [2]衷克定.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8):38-39.
  [3]邓庆宁.目标导向教学模式综论.广东教育・教研,2007,(9):2-7.
  [4]范宝学.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Vol33,(6):129-1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