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娟芳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提升自己驾驭教学能力,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了解学情,抓住关键,突破难点。通过多变练习,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 备课 预习 面批作业
  
  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新形势下,教师的授课时间减少了,而教学任务仍然没有减少,那么如何在40分钟课堂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下面我谈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备课,准备充分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前准备做得好,课堂上就可以少费口舌,从而充分利用四十分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前要精心设计教案,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内容,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来龙去脉,做到从“宏观”上驾驭、组织和规划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是认真研究课时教学设计,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的重难点,匹配例题与习题,从“微观”上设计与细化教学程序。另外,设计教案时既要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为有效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二、抓好预习,提高效率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学生都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自己“做数学”的过程,而数学预习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它既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顺利进行新授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的习惯,让他们先通读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进行思考,并做好标注。这样,到听课时,学生就会主动地、有重点地听课,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如在《克和千克》这一内容的教学前,学生进行了预习,带来了1千克重的物体,并在商场了解了一些物品的重量。课堂上,我直截了当地问:“你知道哪些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有的说:“我知道他们是重量单位。”还有的甚至能说出1千克就是2斤。当我请他们拿出1千克重的物品,并向其他同学介绍你所带的1千克的物品的个数时,同学们的表现更是踊跃。有的拿起苹果说:“1千克苹果有5个。”有的说:“1千克的橘子有8个。”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人人都有话说,脸上洋溢着的分明是成功的喜悦。有了这样的体验,预习就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了。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也轻松。
  三、以旧引新,引导得法
  所谓以旧到新,就是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这是为新授课做好铺垫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知识,只有少数涉及数、形和量的概念内容才是新的,而绝大多数知识都是前一节课知识的发展,且不过是跨越一小步。因此,以旧引新也就成了数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有效的引发思维到达新知的途径。必须明确,“引新”既不是重复上节课的知识,又不是有关旧知识的堆积。一节课,若引导得好,就能为新授扫清“障碍”,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若引导得不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很注重过渡的研究,力求过渡自然,为新课起到铺垫作用。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练题。
  ①1厘米+0.3分米=?
  4元-3角=?
  ②2/3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
  ③口算:5/8+7/8=
  7/12-5/12=
  7/9-1/9=
  ④将下面分数通分(题略)。
  第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必须先统一单位),为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做了铺垫。后面几道题通过“分数单位”、“通分”,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再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搭了桥、引了路。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便自求得知了。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使他们觉得兴味索然。
  四、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数学教材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由于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首先要找出题目中单位“1”的量,大部分学生单位“1”找准了,一般能列出正确的式子,但有一部分学生就是找不准单位“1”这个量。因此我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突破分散难点,便对如何找单位“1”的量做了专项练习。
  1.六年级学生人数是全校人数的1/6
  2.已行的路程是未行路程的3/5
  3.一堆煤用去2/3
  4.十月份实际用水量相当于九月份的9/10
  5.实际用煤比原计划少1/5
  6.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6
  通过此项练习,为学习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奠定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找单位“1”这个量的理解,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优化练习,灵活多变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练习的设计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字上下工夫,如果练习缺乏精心设计,只是大量地、无选择地在搞“题海战术”,则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通过这样的练习,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六、面改作业,及时反馈
  教师要准确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当堂纠正。我觉得面改作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即新课完成后,布置适当的巩固性作业,教师巡回批改。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待大部分学生作业完成后,教师的批改也基本上完成了。对于先做完作业的学生,布置他们做一些提高题,在进行面改的同时还可对“差生”做适当的辅导,让他们把错误及时改正过来。若反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当堂进行讲评,分析错误原因。经过实践,效果较好。
  通过以上尝试,我的体会是:精心备课、深入钻研,精讲多练,作业灵活,就能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面批面改,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要做到当堂的内容当堂消化,少留课外作业,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预习自学,从而提高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