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病理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萱 邓昊 镇鸿燕 周红艳 陈莹 陈琼霞 高友晶 刘丽江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立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有组织地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实验动手能力,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在针对性地开展学术活动中,使医学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两者有机地结合,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病理学 创新 实验教学
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目前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也是最为困难的难题[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也影响到学生科学而严谨的创新思维的形成[2]。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主干学科,在医学教育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病理诊断在医疗实践中是迄今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并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在科学研究中病理学的技术与方法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病理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系统抽象思维水平,它是医学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1.国内外医学实验教学模式比较
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吸引有科研热情并立志成为科学研究者的医学本科生参加此计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和老师的热情,成效显著[3]。此后,美国各大学先后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使此计划得以延续及发扬。欧洲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自愿来实验室参与培养细菌及真菌、动物实验、制备抗体等一系列的科研实验活动,之后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感受整理成幻灯片,以讲座的形式与其他学生面对面交流及分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对世界先进的医学实验教育模式,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与借鉴,以期吸收消化其精髓为我所用。
目前美国医学课程评价体系是依据全美医学课程指南中6项固定评价指标:自导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标准化病人、社区初级保健实习、临床实习同行评价、学生专题科研机会等。这一评价体系明确医学生必须参加科研训练。学生专题科研机会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这可以认为是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特色。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是依托各系科研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设立教学实验室。由于美国医学院各系的科研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完善,再加上学生人数少,因此,利用科研实验室对医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既节省人力(教辅人员)、物力(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财力(实验教学经费),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科研训练。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参加暑期科研训练的学生可获得一定报酬,作为生活补助费[4]。
在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通常老师讲解实验的目的及复习实验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演示实验过程及提前告之预期结果,学生在课上“复制”实验过程,得出结论。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组织学生在肉眼及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大体标本或病理组织切片,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及科研能力与科学思维等方面却未得到发掘与培养。
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陆续开设多学科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系统、连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实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普通性试验的不足,其多样性、开放性、自由性的形式,给枯燥的实验课注入活力,是实验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然而,这两种实验形式依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老师为主导,实验设计由老师完成,学生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完成实验课程,独立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但是对实验的分析思维能力、整体掌握及创新能力未见明显提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实验课程,弥补以上总总不足。
2.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鉴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未能紧随科技发展步伐,影响了其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只有对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改变目前主观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只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现状,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
为了更好地发挥病理学在医学课程中桥梁课的作用,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尝试建立创新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2.1建立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各门医学课程的严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动手能力,使医学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建立医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3)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带动教学,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从而丰富学科内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2.2创新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
科研兴趣小组是创新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型“复制”实验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我们通过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术为先导,分别成立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免疫荧光化学技术组、PCR技术组、RT-PCR技术组、Westernblot技术组和细胞培养技术组等六个科研小组,组长(科研导师)由熟练掌握了该项技术并有较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担当,参加的学生通过自选、面试及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出临床医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大一和大二学生。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成为“对等”和“协作”的关系。
2.3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我校省级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实验室为平台;以我科室在研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选择的基本研究内容;每个小组的学生用自己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对科研项目的某一部分进行研究;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担当科研导师。在这种创新性的模式中,彻底改变了为了验证实验结果而被动重复教科书上的教学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触到前沿的医学研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果联系在一起,促进本学科的科研工作。
2.4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1)实验准备
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科研导师首先给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同学讲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并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分组(科研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制订实验计划
每位科研导师对组内的学生进行培训,包括如何进行文献的查找,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制订合理有效的实验计划。
(3)安排实验
初次实验,由导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在掌握实验要领后,学生可自行安排实验,由导师把握整体的进度,并在具体实验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4)实验小结
每周召开科研小结会议,各小组整理并汇报实验结果,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交流实验成功的经验,寻求并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科研导师的正确指导下,成员要重新调整实验方法,制订实验计划,从而锻炼实验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结合,提高科研能力。
(5)实验支持
每周开展一次相关科研课题的讲座,安排各组科研导师或兴趣小组成员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交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本科室定期邀请的外校专家及海外学者的讲座,提高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培养科学严谨的科研作风。
3.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成果
我们通过对我校2007年以来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和未参加的学生进行跟踪对比观察,发现兴趣小组大部分学生在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相对未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此期间,参与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国内外医学类期刊杂志上发表了1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另外有1篇与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大学生论文”奖。
4.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案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就对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改革而言,这仅是开始,还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通过总结,我们拟定了进一步完善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案。
4.1更多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病理学相关的学术讲座,让更多的学生旁听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4.2加大指导学生了解病理学学术前沿的学习力度,鼓励学生在课余查阅、翻译外文文献,撰写课外读书报告或综述等;推荐优秀的论文综述投稿、发表。
4.3组织学生课余参观病理学实验室,学习常规病理技术及方法,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4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校级的创新性科研立项项目。
4.5更多地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多地学习和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综上所述,创新是进步的原动力,病理学实验教学只有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培养造就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红岩,高建新等.医学院校实验教改的思考.山西医科大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420-423.
[2]刘如意,周玉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20-621.
[3]宋利琼,吴红艳,张昌菊.积极推进医学教育改革走“科研强校”之路.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04-605.
[4]潘燕霞,方秋娟,陈爱琴.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特色与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4):3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