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探究引导作用, 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卫
摘 要: 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等途径,逐步培养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这一问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且可以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等途径,来逐步培养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
一、合理实行分组,科学搭建载体
结合实际特点和教学需要,对学生合理地进行分组,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一是优势互补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要充分体现实力的均衡性,以利于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竞争的氛围。如果学习能力差别甚大,那么在整体推进中则必定会出现失衡现象,不利于各个层面学生的优势互补。较为科学的方式就是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座位重新“洗牌”,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能够合理分布在每个小组之中。二是适度控制规模。小组的划分也非常讲究,小组数量和小组成员数都要适中。每个学习小组以6-8人最为适宜。人数太多,教学秩序就会难以有效维持,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反之,人数太少又无法集中众人智慧,不易形成热烈有效的探究氛围,难以体现均衡发展的原则。三是形成领头力量。在每一个小组里面,都要逐步培养一名数学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牵头学生,这对探究教学的深入开展具有保证作用。课余时间,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着重帮助他们提高领悟要求的能力,提高组织讨论探究的能力。
二、有效指导预习,促进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的探究活动如果仅仅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之内则显然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前移教学关口、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前奏。一般说来,新型教材是训练预习能力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库”。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把教材中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作为预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通过“读、思、做、记”四步预习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数学概念和例题进行反复研读,努力了解和把握其大概要义;对照预习提纲和解题过程认真思考分析,并尝试练习例题和课后习题,自行检查预习成效。例如,在预习等差数列内容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先预习后探究并归纳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在预习立体几何中线面垂直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对生活实例和教具模型的讨论来探究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探究性课题来提高预习活动的成效。如教材中把“球面距离”定义为: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这两点的球面距离。但是教材中对“两点的球面距离为何最短?”并没有另加说明,这一问题也是探究性预习可以选择的较好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特别是在预习活动的最后阶段,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一些预习体会或者难点问题记录下来,便于及时总结,注重在积累中提高,同时把在预习活动中难以自我解决的内容分类筛选出来,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提高课堂质疑的针对性和探究活动成效。
三、适度把握原则,准确设计定位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探究题的数量和难度,或者选择点拨、启发的成熟时机,都要掌握“适度”,力求各方面都能恰到好处。一是教学目标要难度适宜。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基础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求太高,则难以兼顾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个体差异;难度过低,则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整体能力基础,合理界定和把握教学目标的难度。二是探究题目要数量适中。一般情况下,基础性内容不宜作为探究题内容,要保持题目的精炼原则,努力使得每一个探究题对应着某个重要知识点或解题环节,并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在数量上,既要全面体现教学目标,又要充分考虑课堂探究活动的时间。三是启发点拨要恰到好处。在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和点拨,在查看各个小组学习进度的同时,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帮助学生打通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关节,以保证活动的成功和持续发展。
四、强化探究拓展,培养发散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多种内容、途径和手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学习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创设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现行教材课后习题“探究・拓展”栏目中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促创性,它能为数学自主学习搭建探究思考的舞台。如苏教版高中教材《数学1》第33页中的“探究拓展”第13题: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的两个函数。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是用已知函数解析式的定义域来求函数的值域。而此题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已知值域反求函数。这是一种看似普通实质典型的开放性数学题目,它把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素材,用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并且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能够自然而然地加深对函数三要素(就是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让高中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和论证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起到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