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堂教学神采飞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红

  摘 要: 说明文教学枯燥乏味难度大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老师应以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导,大胆革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激活说明文教学。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 激情导入 联系生活 合作交流
  
  大部分学生一谈起说明文都觉得枯燥无味,有些老师在教的过程中也有这种感觉,回忆以往的说明文教学,课堂气氛确实是沉闷不堪、死水一潭,而记叙文、散文就不一样了,我认真地分析了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无非是说明文不像记叙文等一样生动有趣。那么怎样才能让说明文课堂有趣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商讨。
  一、注重开始,激情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离不开一个好的导语,本就比较枯燥的说明文而言,这种激情的导入就更为重要了。教师应该把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具体的课堂情境结合起来。
  在学生接触说明文前我没有讲课,而是让同学们介绍他们的卧室或上学行走的路线,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侃侃而谈,热情高涨,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不太会说。这时候我再稍加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了。下面的学习就容易多了。
  举个例子。我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之前,先把十幅浮雕的教学挂图挂起来,遮住图下的标题,并把次序搞乱了,然后要求学生猜出这些浮雕的标题,讲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其实我就是为了诱导学生看书。同学们的兴趣都上来了,又是翻书,又是看画,连本来认为“说明文没有什么看头”的学生也都沉浸在研究和思考的海洋里。
  二、联系生活,增强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如果能把说明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外化,那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飞扬。我认为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体更接近生活,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或见识一下说明的东西,效果会更加明显。我更加提倡多媒体教学,因为很多东西学生是没有亲眼见过的,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有话说。如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很多学生没有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于是我在学习时播放了一个关于纪念碑的片段,而且后面是讲到哪儿就放哪儿。课后我做了一个调查,大约94%的学生不看书基本就能讲出课文。当然如果学生亲自看过,那么记住的可能性会更高,写起说明文来会更容易。因此,我认为只有坚持生活化的大语文观,才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课文知识的传授,又要适时地将课内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
  另外,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都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课外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多思考勤发问,多阅读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启迪学生的心智,那么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能飞扬起来。
  三、让学生自己总结、讨论
  在课堂上应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老师在教说明文时忽略了这一点。我认为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尤其在课程将要结束时,让学生学写一个片段时让他们适当地讨论一下,他们写出的说明文会更像说明文,毕竟他们刚接触这种文体。还是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为例。在讲完内容后我让学生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熟悉的一样东西。在一个班要求他们自己写,写出的内容不是太好,在另一个班我改变了方式,让他们先讨论后写。结果明显不同,第二个班的学生无论是在内容的组织、材料的安排还是语言方面都要比前一个班强,我也相信他们真的了解了说明文。因此我认为让学生合作交流在学习说明文时也很重要。
  当然,无论怎样的课堂,如果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好,或者学生和老师没有一种平等的关系,那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课堂气氛也就不会轻松活跃起来。课堂上,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交换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朋友般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们才能精神抖擞,满怀信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去。我始终坚信:“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我们要坚持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钻研教材,充实自己,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面对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顺应潮流,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完善自己,不断地耕耘、探索、开拓,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栋梁之才。
  总之,在我们的共同探讨下,我相信我们的说明文教学会越来越精彩,我们的课堂也会更加神采飞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