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云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培养过程。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情感的缺失,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没有感恩的意识,因此课文中有表达类似情感的内容他们也体会不出来。情感不丰富的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只有“通情”,才能“达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情感进而培养这种感情呢?
   一、倾注爱心,播撒情感种子
   教学是师生相互配合的双边互动。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学,才能共同领悟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进而领会文章的意蕴,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进行阅读,提高素养。在这方面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们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时,“好感回报法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总是“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因此,教师应想办法,用自己的真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关注学生的动态,用炽热的爱心和期待的目光激励和鼓舞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绪,使学生的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创新教育。
   当然,教师的倾情投入不能是故弄玄虚,而应是源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深切感受上,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正如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所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与教材所表达的特定情感相吻合的课堂情调,将文中彼情彼景,巧妙地化为眼前的此情此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在传统文本解析的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突破,尽可能地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探讨、研习的基础上对文本形成个性的、多元的解读。怎样创设情境,一段饱含激情的诗朗诵、一曲动人心魄的背景音乐、一段经过剪辑的背景材料,都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形成诗歌阅读的心理期待。例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不妨配上凄婉优美的《二泉映月》,在背景音乐下,教师进行情真意切的范读,让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的心灵在音乐和诗歌中得到舒展,不仅能很快激发诵读的兴趣,把握感情基调,而且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也更真切到位。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我先鼓励和引导会吟唱的学生领唱。学生起先得兴奋,进而进入诗歌的情境中。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吟唱的热情大大高涨。学生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浓重的悲剧氛围中,深切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人生的乏味。
   所以,语文老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让学生在吟唱、诵读、演讲等活动中品味文章的意蕴,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三、体情悟道,深化教学目标
   “悟道”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情感体验越丰富,他的精神境界就越完美,对生活的理解也就越深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得以升华,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标。在学习《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开始学生只感到写母亲写得好,写出母亲对残疾儿子的理解和关心爱护,而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才懂得母亲,所以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中感受母亲的“活得最苦”“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而仅理解到这个层次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研究,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而这里写的却是“我与母亲”,这不是跑题了吗?还需要结合前面对“我与地坛”的关系进一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义:地坛让作者看到了生命的活力,体味到了生命的意义,而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命运、对待苦难的态度,恰恰回答了应该怎样活。如果说地坛是作者生命的一个支点,那么母亲则是另一个支点,在这个意义上,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史铁生,而历尽苦难的母亲以坚忍的关爱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史铁生;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作者的灵魂,母亲如一位苦难的忍者指导着作者的人生。没有地坛作者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作者不知道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也可以说,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是现在的地坛。这样一来,学生达到了对作品意蕴的深刻理解,也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震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总之,教师情感运用得巧妙,就会带动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若能积极主动地融入感情,做个播火者,“点燃许许多多的火堆”,引发学生的情感燃烧,就能使学生得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状的审美享受。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