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诱思探究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注重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樊梨花

  在我们职业学校,就英语这门课而言,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兴趣,学习氛围不佳,被大多数学生视为难学更难用的一门课程。后来我接触到了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的三维目标,“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线”的课堂贯穿要素,“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的教学精髓,“以情激情”的生动、五官并举的探究,恰恰抓住了新课程理念的灵魂。我也尝试着把诱思探究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发现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我在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情意场并设计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过程来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情感因素和“诱”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是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必须注重以下两方面。
  
  一、注重诱思探究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学生知识的汲取和人格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情感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师生情感协调,最主要有以下三点:
  1.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教师一个信任而期盼的目光,一句亲切而关怀的话语,一声真心而诚挚的赞扬或鼓励,都会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这种情感会激发学生极强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潜藏心底的自信,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经常用眼神和手势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效果会比严厉训斥或平淡无语要好得多。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俗话说得好:“身教重于言传。”要让学生精神饱满,课堂气氛融洽,教师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快乐的主导情绪状态。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进行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导致心理闭锁,阻碍知识的传授;而当教师面带微笑心情愉悦地进入课堂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知识的传授。
  3.因材施教,寓教于情
  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社会、家庭、情感、教育等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各种思想感情、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备好情感因素方面的课。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并把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赋予适当的情感色彩,使课上得既传神又传情。
  
  二、注重“诱”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在于“诱”,即怎样创设情境使学生善于“思”和乐于“思”。根据本人的实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下面几种形式来诱导,以达到诱发思维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在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情境教学可适用于教字母、单词、词组、句型、对话、课文等。实物、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表演等都可以作为情境教学的手段,事实证明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要强得多。
  2.互动教学法
  在课堂中采用互动教学,教师可提问学生、学生之间可互相提问、学生也可随时提问教师,这三方面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梯度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促进思维形成,引起足够的注意,有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发展。
  3.讨论教学法
  诱思教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讨论法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作用。关于“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讨论法中,几个揭示教材核心的讨论题,就是贯穿整节课的训练主线,能把一篇课文的内容用问题形式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这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的树立;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等。
  4.方式转换法
  一种美食如反复食用也会让人倒胃口,同样地,一种好的教学形式连续不断地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中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以听说读写译演玩背等多种手段不断转换学习方式。
  总之,在实施诱思探究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达到探究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注重情感的沟通,情景的创设,情趣的激发,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让学生乐在其中,学有所得。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