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联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源头活水,使教育工作者进发出极大的热情,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逐渐形成,融知识、趣味、合作、探究为一体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笔者基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探讨教师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困惑及高中数学新课程对教学方式的要求,并谈谈自己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的几点做法。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相继制定了面向2l世纪的科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近几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高中数学新课程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理念:
  
  1.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数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数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最基本的含义是指高中数学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天分及数理基础、理科的悟性的高低,也不管他们民族、地方经济的差异以及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数学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并在《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指引的方向上有所进步。
  
  3.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着力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数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重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步^、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二、教师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困惑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一些矛盾和困惑。其一,课程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固定性的矛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固定不变,教师教学常常处于被动。其二,教参、教具、学具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靠自己制作课件。其三,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在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想动而不知如何动,敢做而不懂如何做。如果教师的启发、诱导不够,学生或者缩手缩脚,或者手忙脚乱,或者毫无章法,往往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其四,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比如:课堂上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教师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适当掌控学生交流的时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就不易讨论出所以然;如果问题太易,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如果讨论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如果讨论时间太短,又会使讨论流于形式,只是蜻蜓点水。
  有鉴于此,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材,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权威,发挥角色的引领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总结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学习场所,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学习对象,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不断重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适应新的变革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三、高中数学新课程对教学方式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后进生”,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其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教师作为一个亲历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实施新课程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1.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一个思辨的、有思想的课堂,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能只强调表面的活跃。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让大家讨论、争论和明辨,达到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课堂上当动则动,当静则静,真正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教师必须带着问题去教,教有思想的知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思想,学会思考。
  课堂教学是情感教学。有人说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因如此,数学教师要饱含着感情去教,注重营造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体验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情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从而升华对科学知识的情感,更加热爱科学。
  课堂教学是生活教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注重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要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向社会实践学习,融入生活,发现和提出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自由地探索真知。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2.追求教学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
  数学教师要着力寻求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教师应在借鉴学习别人教学方法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切忌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要学习先进方法的精髓,领悟其要旨,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首先,教师要有教学气质。教师的教学气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衣着与外貌上,还反映在教师的语气、表情、眼神和手势等方面。一个优秀的教师每当走进课堂时,总是精神振奋,庄重而亲切,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学生产生殷切的期待。教师充沛的体力和激情会给学生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这种气质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从爱听老师讲课到爱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迁移,呈现出所谓的“爱屋及乌”的效应。教师的语言要有节奏和逻辑性,这与其掌握教材的熟

练程度有关,一个连教材都不熟悉的教师是很难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教师抑扬顿挫、流利通达的语言很容易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幽默也是教师应有的一种素质,风趣而不失严谨,动人而免于庸俗,进而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
  其次。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还体现在他的教学设计上,即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去教学。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大自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基于这些第一手的材料,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或直接运用这些材料独具匠心地设计课堂教学,形成灵活、开放、创新的课堂机制,使教学模式达到最优化;充分地展示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知识背景及其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3.变革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
  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美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为此,必须转变观念,构建一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习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耍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进而达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
  
  四、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做法
  
  几年来亲历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的做法如下:
  
  1.由“重结果。轻过程”转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尝试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是关注学生所得结果的正确与否,总是表扬那些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而忽视那些没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忽视推演运算的过程和方法。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以往的做法,特别留意和关注那些没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学生;让学生谈自己解题的思路、解题的过程和运用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解题的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归纳容易犯的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把课本的知识点统统罗列出来,随即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问学生:你认为哪个结果是正确答案?你是怎么做的?你知道为什么做错吗?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解题出错的原因,并懂得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学生以后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2.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一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敢答”。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敢于质疑,敢于释答,教师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师生的距离。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者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者允许补充,不明白者允许发问,没想好者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者允许争论;教师有错时,应允许和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在学生提问、作答时,教师应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哪怕是十分幼稚或肤浅的问题和回答,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力求防止从言行上伤害学生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二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想答”。内发的动机很重要,而内发性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想问、想答”的欲望,他们也就获得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精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和作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因此,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通常说来。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教师要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探究教学应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由于班级人数多,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各异,因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等差异较大。为此,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要求完成一般的探究活动,学会探究的方法,激发探究的兴趣;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完成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维,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评价激励,体验成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微小进步和努力方向,进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放宽评价的尺度,不必过于严苛,重在参与,着眼发展。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和尝试探究,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该得到鼓励、表扬和肯定。因为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学生都会在探究尝试中得到锻炼,增长能力,有所收获。在评价方式上,除了教师评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互相评等;要引导学生多寻找和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相互欣赏,进而欣赏别人的学习成果,为别人的成功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已努力学习,直至成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929.htm